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首的指挥官既恐惧,又气愤:“从没见过如此凶狠的中国军队!” 2024年清明,台儿庄古城的弹孔墙前,一群小学生踮着脚,抚摸着墙上深浅不一的弹痕。导游指着墙砖上一个碗口大的孔洞说; “这是1938年日军迫击炮留下的,当年在这里,有位广西士兵抱着手榴弹,从这堵墙后冲了出去……” 墙下的石板路,曾被鲜血浸透,如今已被游人的脚步磨得光滑,可那些藏在砖石缝里的故事,132具无头日军尸体的震慑、敢死队员扔下的赏银、运河上被炸毁的浮桥,从未被时光抹去。 1938年3月的鲁南,寒风裹着炮火硝烟,刮得人睁不开眼。莫德宏站在战壕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汉阳造步枪的木质枪托,望远镜里,日军板垣师团的膏药旗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格外刺眼。 这支号称“钢军”的部队,刚用两小时拿下天津、八小时占领济南,此刻正举着刺刀,一步步逼近台儿庄。身后的参谋小声提醒:“师长,咱们只剩三发子弹 per 人了,正面硬扛……” 话没说完,莫德宏突然把望远镜塞给他,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传令,拆成三股!一队守清真寺,一队袭敌后勤,剩下的跟我钻巷子!” 莫德宏十九岁从广西苍梧投军时,就见过战友倒在日军的刺刀下,他比谁都清楚,面对装备精良的板垣师团,正面冲锋就是送命,可台儿庄背后是徐州,再退就是中原腹地,退无可退。 士兵们默默检查武器,有的把大刀磨得发亮,有的往腰间缠满手榴弹,广西兵李阿福还掏出怀里的家书,匆匆塞进战壕的泥土里,他没打算活着回去。 清真寺的争夺战,成了台儿庄城内最惨烈的拉锯。这座制高点三天就被日军攻占,机枪架在寺顶,子弹像雨点一样扫过街道,中国士兵的鲜血顺着台阶往下流,染红了寺门口的青石板。 天黑后,57名敢死队员站在莫德宏面前,每个人腰里都缠着手榴弹,手里握着大刀。 莫德宏掏出一沓银元,想分给大家,为首的班长却把银元推了回去:“师长,命都豁出去了,要钱有啥用!”说完,57个人猫着腰,趁着夜色摸向清真寺。 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进清真寺时,活着的敢死队员只剩17个。他们浑身是血,有的没了胳膊,有的刀已经砍卷了刃,却把中国国旗插在了寺顶。 日军的战报里,第一次出现了“震撼”的字眼:“敌兵虽装备简陋,却敢以血肉之躯堵枪眼,其壮烈程度,令我军士兵胆寒。” 可日军没料到,更让他们恐惧的还在后面,当他们冲进城北一座寺庙时,132具无头日军尸体整齐地排列在院子里,砍下的头颅被挂在寺门口的槐树上,像灯笼一样随风晃动。 带队的日本军官当场腿软,在日记里写:“从未见过如此凶狠的中国军队,他们好像根本不怕死!” 这是桂军的“回礼”,也是对“皇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第一次击碎。当时31师师长池峰城,看着日军占领了四分之三的城区,直接下令炸掉运河上的浮桥。 断了全军的退路。他对着电台吼:“台儿庄就是我们全师的坟场,想退的,现在就可以跳河!” 士兵们没有退,他们用老百姓留下的门板当盾牌,拿祠堂里的砖石垒掩体,有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继续打,尸体堆成了新的“城墙”。 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躲在废墟后,亲眼看到一个广西兵腹部中了刺刀,还死死抱着日军的腿,让战友用大刀砍向敌人; 炊事班的老赵,在给前线送烙饼时遇到日军,临死前把半块沾着血的烙饼塞进了士兵王桂成的手里。 王桂成后来成了台儿庄战役的幸存者,可他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个场景:老赵的血顺着烙饼往下滴,他咬着饼,眼泪和血一起咽进肚子里。 晚年的他总做同一个梦,梦里自己左手的拇指还在,那是在一场白刃战里,被日军的刺刀削掉的。 他常跟孙子说:“当年我们穿的是草鞋,有的士兵连鞋都没有,可我们知道,退一步,家就没了。” 台儿庄战役最终歼敌一万余人,虽然徐州会战后来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可全世界都看清了:中国没有不抵抗的奴隶,只有打不垮的中国人。 紧接着,滇军六十军在禹王山,用13869人的牺牲,继续挡住日军的进攻; 无数穿着草鞋的士兵,从云南、四川、广西赶来,沿着运河往台儿庄方向走,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却知道必须往前走,因为身后是家国。 如今,台儿庄古城早已重建,当年的废墟上建起了商铺、客栈,可弹孔墙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纪念馆的38级台阶,每一级都代表着1938年的一个日夜。 在古城的一角,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此路不通”,这是1938年那群穿着草鞋的中国人,用命在运河边刻下的誓言,告诉所有侵略者:想从这里过去,先踏过我们的尸体。 主要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德重恩弘的抗日英雄莫德宏 人民网《台儿庄抗日大战》 央视网《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大众日报《台儿庄: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8年,日军抵达一寺庙,映入眼帘的,是132名一丝不挂、且没了头颅的日军,为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03 18:44: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