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放他回中国,那将是美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美国专家发出慨叹,原来竟是为了他?中国一物理天才放弃百万年薪、美国绿卡,坦言“我是中国人!”
信源:(中国网资讯——25岁天才少年坚持技术回国:百年难题都克服了,美国绿卡算什么) 你听说过吗?美国有专家曾公开慨叹,“要是放他回中国,那将是美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能让美国这么紧张的,不是什么老牌科学家,而是个1996年出生的中国小伙——曹原。 他22岁就破解了困扰物理学界107年的难题,现在又因一份任职公告被人质疑“变卦”,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曹原最牛的那次突破。2017年,他在麻省理工的实验室里,对着两层薄薄的石墨烯“死磕”。 那时候全球科学家都卡在上头——石墨烯本身不超导,可要是能让它实现零电阻导电,电网损耗、核磁共振成本都能大降,甚至能推动量子计算。 曹原每天睡4个小时,反复调整两层石墨烯的叠加角度,从0.5度调到2度,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有天凌晨三点,仪器突然显示“零电阻”,他以为成了,结果查来查去,是低温系统出了故障。 换别人可能早扔了记录本,曹原却在本子上写“再试1.1度”。 就这么偏执,他真的找到了那个“魔角”——两层石墨烯转1.1度,居然在零下173摄氏度实现了超导! 2018年,《Nature》同一天刊登他两篇论文,他成了这本顶级期刊史上最年轻的中国第一作者,还被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榜首(这事儿《Nature》官网能查,不是瞎吹)。 其实曹原的“不一般”早有苗头。他出生在四川,3岁跟着家人去了深圳,小时候就爱拆家里的旧收音机、电话,把零件摆一地研究。 父母没拦着,反而给他腾了个小房间当实验室。11岁时,他被选进深圳耀华的超常班,全班就3个人,老师是中科大前副校长。 他用3年学完小学到高中的课,14岁参加高考,考了669分,直接进了中科大少年班——要知道,那年四川高考理科一本线才512分,他这分数能上清华北大,却选了中科大的物理英才班。 出了名之后,美国这边开始使劲挽留。常春藤名校找上门,说要给他开比普通教授高30%的年薪,还能建专属实验室;美国能源部更直接,说能走“杰出人才”通道,不用等5年,直接给绿卡。 换成别人,可能早就动心了,可曹原跟导师聊天时说得很实在:“我是中国人,该把才华给祖国用。” 博士毕业那年,他没搞任何排场,拎着一箱子实验数据和专业书就回了国,去了中科院物理所。 回国后他也没闲着。牵头建了超导材料实验室,把在美国学的方法教给团队;还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中科大的学弟学妹去海外学习,说“我当年能出国靠学校帮衬,现在该我帮他们了”(中国网之前报道过这个“海外交流计划”)。 更实在的是,他带领团队把实验室里的石墨烯技术落地——之前只能小批量做,现在成本降了90%,安徽那边用他的材料改了输电线路,每年能省几十亿度电;跟医疗公司合作的小型核磁共振仪,体积小了一半,偏远医院也能用得起。 可2024年7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曹原要去当助理教授,网上一下子吵开了,有人说“他不是要回国效力吗?怎么又去美国了”。 其实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曹原办公室里一直摆着两个工作牌——一个伯克利的,一个中科院物理所的兼职教授牌。 他去伯克利是为了用那边的先进设备做研究,可论文作者单位还写着中科大,甚至把设备图纸分享给国内团队,帮他们少走半年弯路。 现在再看美国专家当年的慨叹,才明白他们可惜的不只是曹原的才华,更是他那份“根在中国”的清醒。 他不像有些人为了绿卡、高薪留在国外,也不是硬扛着不碰国外资源,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在全球最好的平台搞研究,成果却优先给祖国用。 有人问,曹原这么拼图什么?其实他在一次线上讲座里说过一句话,特别实在:“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搞研究,不是为了拿多少奖,是想让中国人用上更便宜的电、更实在的医疗设备。” 这话听着不华丽,却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这个95后天才,用1.1度的魔角扭转了超导研究的方向,更用自己的选择,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