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乌克兰军人称,俄军近期极少在战场上使用坦克装甲车辆。只有极少数情况下,俄军才会部署一两辆装甲车为突击队提供火力支援。 乌军在红军城卫星城季米特洛夫附近四个月内记录到的俄军坦克最多不过3-4辆,乌拉尔机车车辆厂正源源不断地将新生产的坦克送往前线,这种情况显然不是缺装备,而是在憋大招。 要理解这种战术调整,得先看看当前战场的真实情况。现在的俄乌冲突早已不是传统的装甲集群对决,乌军把PTM-3反坦克地雷伪装成桦木树桩的操作,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种藏在树干里的爆炸装置,肉眼根本无法分辨,金属探测器都得仔细扫描才能发现,热成像仪更是无能为力。俄军要是还像以前那样大规模出动坦克,无异于把装甲部队送进雷区。 更何况PTM-3地雷能穿透100毫米厚的装甲,专门攻击坦克最脆弱的底部,这种低成本高威胁的防御手段,直接改变了装甲部队的使用逻辑。 其实俄军早就从实战中吸取了教训。俄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特鲁申上将提到,特别军事行动期间俄军革新了步兵进攻战术,找到了在密集火力下保护部队的新方法,自动化侦察和指挥系统也得到完善。 现在这种"一两辆装甲车伴随突击队"的模式,就是这套新战术的具体体现——用少量装甲提供火力支援,既避免了集群目标过大被乌军集中打击,又能通过步兵与装甲的协同保持进攻弹性。 毕竟当前双方每天要爆发155次地面交战,俄军日均发动54次空袭和3931次炮击,这种高强度消耗战里,保存装甲力量比逞一时之快更重要。 从战场态势看,俄军确实没必要急于投入大量坦克。根据俄方战报,东部战斗群已经解放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韦尔博沃耶定居点,南方战斗群在顿涅茨克多个定居点周边摧毁了乌军装甲车和弹药库,北方战斗群也在苏梅和哈尔科夫方向给乌军机械化旅造成损失。 这种稳扎稳打的推进,靠现有兵力配置就能实现,反而把坦克部队留作后手,正好应对可能出现的战场变数。 反观乌军,在谢韦尔斯克、红利曼、库皮扬斯克这些关键地段已经陷入颓势,每天要承受近1500人的伤亡,防线漏洞越来越多,这时候俄军把坦克囤积起来,等的就是乌军防线出现致命缺口的那一刻。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冲突已经进入高强度消耗战的新阶段。俄军虽然单日新增损失约920人,但乌军的处境更艰难——不仅前线毫无建树,还得应对俄军对能源设施的系统性打击。 乌克兰专家预测谢韦尔斯克、红利曼这些城市明年可能落入俄军手中,扎波罗热州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颓势也越来越明显。 这种情况下,俄军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再明智不过:先用炮火和空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等对方防御体系松动,再集中囤积的坦克发动决定性突击。 就像现在这样,每次只派少量装甲车配合步兵行动,既保持了战场压力,又避免了装甲部队的无谓损失。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要囤积坦克,为什么不干脆把它们藏得严严实实?其实俄军这种"适度暴露"的做法另有深意。 一方面通过有限度的装甲部署让乌军摸不清真实实力,另一方面也在测试乌军的反坦克防御体系。毕竟乌军现在依赖无人机和反坦克武器构建防线,俄军用少量装甲车辆试探,正好可以收集对方的防御数据,为后续大规模进攻制定更精准的战术。 更何况美俄围绕《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谈判还在进行,西方阵营内部也出现分化,波兰就拒绝了乌克兰封锁波罗的海的提议,这种地缘政治背景下,俄军保持战略威慑力比单纯的战场推进更有价值。 从军事革新的角度看,这种坦克使用策略也是俄军现代化转型的缩影。俄媒就曾指出,俄乌冲突给俄军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无人车、无人机与巡航导弹、滑翔炸弹的配合,已经把作战空间从太空延伸到深海。 在这种新型作战体系里,坦克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主力,而是融入联合火力打击体系的关键节点。现在囤积的坦克,未来很可能会与无人机群、高精度导弹协同行动,形成立体化的突击力量,这种组合拳的威力,远比单独出动坦克集群要大得多。 说到底,俄军的坦克"藏而不用",本质上是对现代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在乌军反坦克手段层出不穷、战场消耗日益加剧的当下,把宝贵的装甲力量留到最关键的突破阶段,既体现了俄军的战术耐心,也暴露了其寻求战略决战的意图。 随着乌军防线在多个方向出现松动,那些囤积的坦克很可能在某个清晨突然出现在谢韦尔斯克或红利曼的街头,到那时,这场消耗战或许就将迎来真正的转折点。毕竟在高强度冲突中,有时候懂得忍耐比勇猛冲锋更能决定胜负。
美军第1骑兵师出动了,距离俄罗斯仅有100公里。成百辆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