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认为,根据DNA结构显示,黑人是未进化人种,智力低下,引起广泛的争议,但他即使被剥夺了最后一个头衔,直到90岁也不改初衷,那么,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信源:环球时报——展开“DNA之父因”坚称“种族决定智商”而被剥夺荣誉称号!) 2023 年,95 岁的詹姆斯・沃森出现在冷泉港实验室的退休研讨会上,面对镜头依旧固执己见:“黑人的基因进化程度不足,这导致他们智力先天落后。” 这番话距离他首次抛出 “种族智商论” 已过去 16 年,即便被剥夺最后一个荣誉头衔、遭上千名科学家联署抵制,这位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仍在 “种族歧视” 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谁能想到,这个曾凭 25 岁的科研成果改写生物学史的天才,会以如此荒诞的方式落幕。1928 年出生的沃森堪称 “科学神童”:19 岁读完大学,22 岁拿下生物学博士学位,挤进云集天之骄子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在基因结构仍是谜的年代,他与克里克联手破解的 DNA 双螺旋结构,被视作 “堪比相对论的突破”—— 有人说,不是诺贝尔奖成就了他,是他的发现抬高了诺奖的含金量。 34 岁捧起诺奖奖杯时,沃森已稳稳站在生命科学的顶流宝座,后来更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倡导者,我国参与该计划时亦曾参考他的研究框架。 转折点出现在 2007 年的一场国际科学会议上。当被问及种族与智力的关系时,沃森突然抛出重磅言论:“东亚人平均智商 105,白人 100,黑人只有 85,这种差距源于基因进化的彻底性。” 话音落地,全场哗然。 彼时科学界早已达成共识:种族划分本身就缺乏基因依据,而他口中的 “数据”,不过是对智商测试的片面截取。 沃森的论断从根基上站不住脚。首先,“智商测试神话”被戳破。美国心理学家做过对照实验,用传统智商题测试非洲乡村与城市儿童,前者得分普遍低;但换成“追踪动物足迹、识别植物用途”等非洲儿童熟悉的内容,后者被远远甩开。 现代基因研究更给了他致命一击。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数据显示,全世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 99.9%,种族间的遗传差异甚至小于同种族内两个陌生人的差异。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黑人群体保留着人类最丰富的基因多样性 —— 这恰恰是 “人类起源于非洲” 的铁证,而非沃森口中 “进化不完全” 的标志。哈佛医学院基因学家在《科学》发文痛斥:“作为 DNA 领域的先驱,他本该最懂基因的共性,却刻意制造分裂。” 最被忽视的,是社会环境对智力的塑造作用。非洲多个国家平均智商得分偏低,与殖民历史留下的经济塌陷、教育资源匮乏直接相关。 而反观美国,非裔群体经过系统的教育后,就发现他们的智商和美国总体水平差不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早已证实:“营养、教育、医疗等后天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占比超过 70%。” 科学界的抵制从未停歇。2007 年言论曝光后,上千名科学家联署驳斥其 “数据筛选存在严重偏差”;冷泉港实验室迅速剥夺他的荣誉主任头衔,声明中明确写道:“其言论违背科学证据,且对社会造成极大伤害。” 连他当年的合作伙伴克里克的家人都公开表态:“克里克若在世,绝不会认同这种荒谬观点。” 但沃森始终不为所动,2019 年接受采访时仍坚称:“我只是说出了科学真相,这是我的职业道德。” 这位天才的固执,本质上是认知偏见的囚徒。习惯用简单模型解读复杂生命现象的他,却忘了人类社会从来不是 DNA 双螺旋那样的纯粹方程式。当他试图用基因给种族贴上 “优劣标签” 时,早已背离了科学最基本的实证精神 —— 将 “相关性” 强行曲解为 “因果性”。 如今的沃森,早已从科学巨擘沦为争议符号。他的悲剧不仅在于个人晚节不保,更给全人类敲响警钟:科学成就从不是歧视的 “免罪符”,真理的探索永远不能脱离人文关怀。 DNA 双螺旋结构本是连接全人类的 “生命密码”,却被它的发现者赋予了分裂的含义,这或许是对他一生最辛辣的讽刺。而科学界的态度已然明确:无论成就多高,违背事实与伦理的言论,终将被真理抛弃
[中国赞]“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认为,根据DNA结构显示,黑人是未进化人种,
韫晓生
2025-10-04 14:49:15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