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为了响应号召,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04 16:45:03

1969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为了响应号召,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洗洗睡吧!”谁料,老光棍一脸不耐烦:“城里人就是矫情!”然而,正当廖晓东一脸懵时,老光棍竟然给了她一巴掌! 1974 年诸城县的追悼会上,卢照东抱着捆破席子突然瘫倒在地,哭声震得临时搭的灵棚都在晃,那是当年廖晓东嫁过来时,铺在土炕上的席子,边角磨破了,她缝了又缝。 谁也没想到,这个曾对妻子拳脚相加的男人,会在她 27 岁病逝后,攥着这床破席子哭到晕厥,而灵堂外,全村的孩子都举着廖晓东教他们做的纸花,排成了长队。 时间回到 1971 年的冬天,山洼村的破庙里,廖晓东正用木炭在墙上写字。 村里娃没书读,她就把废弃的庙改成学堂,自己当老师,每天天不亮就去砍柴火,给早来的孩子烤红薯,再教他们认 “毛主席”“共产党” 这些字。 有次卢照东发了火,踹翻了庙里的土灶台:“女人家瞎折腾啥?娃们就该下地干活!” 廖晓东没哭,第二天又把灶台砌好,还多捡了些柴火,卢照东看着她冻得通红的手,没再阻拦,只是默默扛来几根木头,给学堂搭了个新门框。 没人知道,廖晓东曾有过离开的机会。1972 年,县里给了她去工农大学的名额,这是多少知青盼都盼不来的机会。养父母特意从青岛赶来,劝她 “趁年轻回城,别把一辈子搭在这儿”。 她却把名额让给了另一个知青,还写了封公开信,贴在公社的墙上:“农村需要人,娃们需要老师,我不走。” 那天晚上,她坐在学堂的土炕上,给卢照东缝补破了的袖口,轻声说:“照东,等娃们识够了字,咱们的日子就好了。” 卢照东没说话,只是把她的手揣进自己怀里暖着。 廖晓东的身体,是被常年累垮的。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要备课、批改孩子们的作业,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常常忙到后半夜。 1973 年冬天,她得了急性肝炎,却舍不得去公社医院,只抓了些草药熬着喝,照样去学堂上课。 有次讲课讲到一半,她突然晕倒在讲台上,孩子们围着她哭,卢照东疯了似的把她背去医院,医生说 “再晚就没救了”。 住院期间,廖晓东还惦记着学堂,让卢照东把孩子们的作业带来,在病床上批改,直到手都握不住笔。 1974 年开春,廖晓东还是走了。她临终前,把那块绣着雏菊的手帕交给女儿,又拉着卢照东的手说:“照东,好好带大娃,别让他们忘了读书。” 卢照东攥着手帕,眼泪砸在她的手上,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追悼会上,县里领导念着她的功劳:办村小、教娃读书、劝知青扎根农村; 而台下的村民们,想起她帮着挑水、缝补、教认字的日子,都红了眼。那些她教过的孩子,举着纸花,一声声喊着 “廖老师”,声音里满是哭腔。 如今几十年过去,山洼村的小学还在,墙上的木炭字早已被油漆覆盖,却还留着廖晓东当年砌的灶台。 卢照东再也没娶,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儿子后来当了老师,女儿也考上了大学,他们都记得母亲的话:“要好好读书,要帮衬村里人。” 每年清明,村里的老人都会给孩子们讲廖晓东的故事,讲她如何在破庙里办学堂,如何把机会让给别人,如何用一辈子,践行了自己当年在忆苦思甜会上说的话:“和贫下中农拧成一股绳。” 那床破席子,现在被放在村小学的陈列室里,旁边摆着廖晓东用过的课本和教案。孩子们每次路过,都会停下来看,老师会告诉他们; “这是廖老师当年的席子,她用一辈子,给咱们村的娃铺了一条读书的路。” 而卢照东晚年时,常坐在学堂门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攥着那块雏菊手帕,望着孩子们读书的方向,就像当年廖晓东还在时那样,他用余生,守住了她的念想,也守住了她留下的光。 信源:女知青下决心不让贫农当光棍,结婚6年后被丈夫虐待致死——中国网文化

0 阅读:179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