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慈禧来到小站兵营视察新军。在检阅途中,慈禧的一支玉簪从头上掉了下来,

脚步丈量远方 2025-10-04 19:20:15

1896年,慈禧来到小站兵营视察新军。在检阅途中,慈禧的一支玉簪从头上掉了下来,孟恩远看见后冒险捡起,并用一句话,让自己平步青云。 孟恩远的出身,和当时多数底层兵卒没两样。1858年生于天津津南,家里世代靠卖鱼虾、撑船糊口,日子过得紧巴。他30岁才投军入淮军,好不容易熬到哨官,却因甲午战争战败被清廷革职,标注“永不叙用”,这份打击几乎断了他的军旅路。 1895年袁世凯招兵买马,他抱着最后希望投奔,凭着早年军旅经验,才谋得右翼骑兵第六营队官的差事,这年他已经39岁,比袁世凯还大三岁,在清一色年轻军官里毫不起眼。 慈禧的到来,让整个小站兵营绷紧了神经。袁世凯特意让新军列成严整方阵,德国教官亲自督阵,连枪械都擦得发亮,就为了在慈禧面前显功。 慈禧由太监搀扶着绕场,见惯了八旗兵的散漫,对着队列齐整的新军不免左顾右盼,头上那支镶宝石的凤簪没留意就掉在了地上。 周围的人全看见了,却没人敢动。袁世凯和一众大臣知道慈禧迷信,这种场合掉簪被视作不祥,捡了怕扫她兴致,不捡又怕事后追责,只能假装没看见。 孟恩远就跟在袁世凯身后,眼神死死盯着那支簪子,心里翻来覆去地盘算。他知道这是险棋,但再不动,簪子可能被士兵踩坏,到时候所有人都得受牵连。 他悄悄弯腰捡起簪子,攥在手心,直到慈禧检阅完毕准备回行宫,才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双手捧簪跪在地上。 慈禧先是一愣,眉头刚要皱起,孟恩远的声音已经响起:“凤簪落地,重返佛山。” 这话正好戳中慈禧的心窝——她最受用“老佛爷”的称呼,“佛山”二字暗合身份,把掉簪的晦气说成了祥瑞回归。 慈禧的脸色瞬间缓和,接过簪子反复摩挲。等孟恩远退下,她特意问袁世凯:“这捧簪子的是谁?” 袁世凯如实回话后,她笑着夸:“新军里一个队官都这么精明,可见你练兵真下了功夫。” 临走前还特意叮嘱,“那姓孟的能做大事”。 袁世凯哪敢怠慢,回营当天就提拔孟恩远为标统,掌管千余人马。这步提拔让不少老资格军官眼红,可没人敢反驳——毕竟是慈禧点了名的人。没几年,孟恩远又升任河南南阳镇总兵,从营级军官一跃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员,彻底摆脱了底层困境。 辛亥革命后,北洋势力崛起,孟恩远靠着北洋旧部的身份继续升迁。1914年,他被任命为镇安左将军,督理吉林军务,手握一省军政大权,成了名副其实的“吉林王”。袁世凯称帝时,还封他为一等伯爵,风光无两。 可权势在手,孟恩远却犯了糊涂。1917年张勋复辟,他没看清局势,不仅接受了宣统朝廷的吉林巡抚任命,还让全省挂龙旗三天,甚至跑到北京清宫请安。张勋复辟失败后,他把责任全推给外甥高士傧,可这桩事还是被张作霖抓住了把柄。 张作霖早想吞并吉林,成“东北王”,借着孟恩远参与复辟的由头,唆使吉林士商控告他“纵兵殃民”,罗列了八大罪状。 北京政府迫于压力,给了孟恩远“惠威将军”的空衔,要他卸任进京。孟恩远不肯放权,让高士傧率部对抗,甚至宣布“吉林独立”。 僵持到1919年,张作霖勾结日本驻军制造冲突,又派军队夹击吉林。孟恩远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家眷离开东北,回到天津当起了寓公。他用积攒的钱财买下英租界的“双塔楼”洋房,还投资福星面粉公司,创办惠威小学,算是给家乡办了点实事。 1933年孟恩远病逝,葬回天津老家,离后来的地铁1号线不过800米。世人提起他,大多会想起“拾簪将军”的外号,却少有人记得他在吉林的十年经营,更没人提他晚年办学的善举。那句讨巧的话成了他一生最醒目的标签,掩盖了他早年的坎坷与晚年的落寞。 机遇往往藏在旁人不敢触碰的风险里,孟恩远的发迹看似偶然,实则是他摸透人心后的精准应对。可投机得来的起点,终究要靠后续行事站稳脚跟,他没能在时代浪潮中守住方向,只留下一段传说供人评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