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要我养!”2024年,女子9岁时养父母去世,只能跟着奶奶、姑姑生活,高中寄宿3年没吃过菜,每星期只敢要2块钱生活费,上大学时姐夫扛钢筋,每月打给她300块,生父生母就在眼前,却根本没有帮过她!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4年12月,河南商丘一位养殖户李女士的故事让无数人泪目。 37年前,她因亲生父母“追生儿子”被抛弃在路边,幸得养父母捡回家抚养。 9岁时养母去世,养父和哥哥也相继离世,只剩养家姐姐和姐夫靠扛钢筋、洗衣服供她读完大学。 如今她创业成功,亲生父母却带着10万元和调解员上门认亲。 饭桌上,李女士磕了三个头归还生育恩情,直言“永不相见”。 李女士出生在1987年计划生育最严的年份,亲生父母为生儿子连续送走四个女儿,她排行老五。 被抛弃后,养父母虽给予短暂温暖。 但命运多舛,9岁后她寄人篱下,高中三年每星期只敢要2元生活费,冬天穿露脚趾的鞋洗衣服换口饭吃。 大学时姐夫每月300元的生活费,是工地上一根根钢筋换来的。 而亲生父母与她同城,却从未在她最艰难时现身,直到她创业成名才“偶然”找来。 面对10万元的补偿,李女士的拒绝引发两极讨论。 有人理解亲生父母的无奈:“那个年代养不起,送人总比掐死强。” 更多声音则支持她的选择:“生而不养,断指可还;未生而养,百世难还。” 法律也站在她这一边,《民法典》明确规定,合法收养关系成立后,子女与亲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即终止。 这场认亲本质是血缘与养育的较量,而李女士用三个响头给出了答案。 她认定的家人,只有雪中送炭的养家姐姐和姐夫。 这个故事最刺痛人心的,是亲情被时代与私心碾碎后的不可逆。 亲生父母的忏悔或许真诚,但迟到的补偿无法填补37年的情感空洞。 李女士质问“为什么不掐死我”的绝望,背后是被至亲物化的创伤。 当她作为“女儿”不被需要时,连存在都成了错误。 而养父母一家用微薄之力托举她的人生,恰恰证明亲情从不由血缘定义,而是苦难中依然紧握的手。 我们无法苛责那个年代的父母,却必须承认,每个被抛弃的孩子都有权选择不原谅。 李女士的决绝不是冷漠,而是对自我价值的捍卫。 当她拒绝10万元时,拒绝的不仅是金钱,更是被随意处置的命运。 真正的弥补不是相认,而是尊重她的选择,停止以爱之名的二次伤害。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比结局更重要。 亲情若有重量,是怀胎十月的恩情重,还是数十年的养育之恩更深? 如果你是她,会如何面对这迟到37年的“对不起”? 官方信源: 大象新闻
“凭什么要我养!”2024年,女子9岁时养父母去世,只能跟着奶奶、姑姑生活,高中
完蛋我被壮汉包围了
2025-10-04 19:57:48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