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电厂岌岌可危,印度要求中方出口电力设备:欧美多国沉默了! 印度这边的电力行业最近闹得挺大动静,尤其是那些私营煤电企业,一个个都快扛不住了。简单说,就是一大堆煤电项目卡在那儿动不了,资金链绷得紧紧的,随时可能崩盘。这些企业直奔新德里政府去,求着放开对中国煤电设备的进口管制。要不然,印度扩大煤炭发电的计划就得黄汤。想想看,印度现在煤炭发电占总发电量的七成多,这么大的盘子要是出问题,整个能源供应都得跟着晃荡。 印度能源需求年年往上窜,人口多、经济快,电力缺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政府定了个大目标,到2035年新增97吉瓦的煤电容量,这可不是小数目,得赶紧建厂、添设备才行。可偏偏2021年,印度电力部搞了个“印度制造”政策,强制所有新项目用本土设备。这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想拉动本地制造业,减少对外依赖。但那时候中印边境事儿闹得挺僵,政策一出,直接就把中国设备挡在门外了。结果呢,本土设备供应商跟不上趟,产能有限,价格还高得离谱。企业算了笔账,用本土货建个煤电项目,每1000千瓦得砸1.3亿到1.4亿卢比。要是从中国进口,成本能直降一半。这价差不是闹着玩的,直接卡在企业脖子上。 现在回头看,印度现有煤电装机里,有48到50吉瓦的容量本来就靠中国设备撑着,那些厂子都是2021年禁令前建的,跑得稳当,当年也帮印度电力行业渡过不少难关。可新项目一卡,问题就出来了。根据电力部数据,私营煤电项目里约22吉瓦的规模搁浅了,这占现有煤电总容量的近10%。这些项目多在奥里萨邦、恰蒂斯加尔邦一带,本来计划投产发电,现在资金压力大,银行贷款收紧,供应商又拖后腿,干脆就停工了。企业代表们联名写信给中央电力局,日期是6月3日,直指本土厂商没法在2030年前按时交货,价格还贵。协会里头的企业说,没中国设备,扩建老厂和新绿地项目都悬,设计经验本土厂家也没积累够。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挠头。印度煤炭资源本来就不宽裕,开采成本高,进口煤还得绕道走,项目一拖,电力缺口就更大。想想那些停工的工地,设备锈着,工人闲着,就为了等个本土锅炉或涡轮机,结果等来等去要么是贵货,要么是没影儿。协会的信没直说中国,但业内人都明白,唯一靠谱来源就那儿。放开进口不光能救急,还能让企业喘口气,赶紧把搁浅项目捡起来。毕竟,印度总发电量里煤炭这块儿稳稳的74%,突然少了这10%,峰值用电时段准得出乱子。 说到底,这政策当初推的时候,国际背景也掺和着。2021年中国在碳排放压力下,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事儿欧美国家推波助澜,各种会议上点名道姓,说是为全球气候负责。印度那时候跟风,禁令一出,中国设备就进不来了。可现在印度自己卡壳了,那些欧美国家呢?一点动静都没。没援助,没表态,就这么看着印度电力企业挣扎。美国、欧盟这些年老喊着帮发展中国家转能源,可真到关键时候,帮着建个本土供应链?门儿都没有。印度本土设备产业起步晚,技术链不全,欧美企业报价更高,还不爱来印度投资重工业。结果呢,印度夹在中间,能源安全成问题,制造业目标也遥遥无期。 莫迪政府喊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50%,太阳能、风电加起来目标500吉瓦,可煤炭这老大哥地位稳,短期内下不来。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煤电容量里,中国和印度就占了87%,印度建了些,但私营部分卡得最狠。私企占印度发电的四成多,资金敏感,一卡就全线崩。协会的呼吁其实是给政府提了个醒:能源转型不能急,稳定供应先得兜底。要是硬扛着本土化,电力短缺准闹事儿,影响工厂、城市用电,经济增速得打折。 从企业角度看,这呼吁挺务实的。放开中国进口,能直接拉动项目重启,新增就业,稳住供应链。算笔账,成本降一半,22吉瓦项目复活,相当于多出个大电厂群,够几亿人用。政府那边呢,也在掂量。6月信发了,9月底路透社爆出来,说明内部讨论热着。但“印度制造”这面子不能轻易丢,估计得找平衡点,比如限量豁免或技术转让条款。反正,印度能源部数据摆那儿,搁浅项目不解决,2035年97吉瓦目标悬。 国际上,这事儿也戳中了发展中国家的痛点。印度不是孤例,东南亚好些国家也卡在中国设备禁令上。欧美推的碳中和议程听着高大上,可落地时忽略了穷国现实。印度煤炭发电占比高,换太快,经济扛不住。结果,欧美企业卖高端设备,价格贵不说,还不接地气。中国设备性价比高,建厂快,这几年帮不少国家稳了能源。可现在,管制一层层,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成空谈。印度这回求进口,其实是给全球能源政策敲警钟:光喊口号不行,得看实际操作。
印度智库:巴基斯坦无所谓,印度接下来将全力对抗中国。印度智库最近的观点挺有意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