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曾孙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谁料,他时任上海副市长的女儿竟毫不犹豫拒绝。 重庆某街道的左景鉴纪念室里,玻璃展柜里的物件总让参观者驻足:一柄磨得发亮的手术刀、一张泛黄的退房申请、还有一封装裱起来的回信。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串联起左宗棠曾孙左景鉴与女儿左焕琛,跨越 decades 的 “公心” 传承故事。 最引人注意的是那封落款 “左焕琛” 的回信,信纸上方印着 “上海市人民政府” 字样,“无上海本地工作,不符合分房政策,当守公平” 的字迹力透纸背。 这封信写于 1996 年春天,收件人正是左焕琛的父亲 ——87 岁的左景鉴。 彼时左景鉴在重庆行医四十年,腿脚早已不利索,爬一层楼梯要扶着栏杆歇两回,心里最大的念想,是回上海找套低楼层房子安度晚年。 为了写那封申请信,左景鉴在重庆的老公房里斟酌了三天。 他没提 “左宗棠曾孙” 的身份,没说自己曾是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只平静地写下过往:1937 年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带着学士与博士双学位加入上海红十字会医院。 抗战爆发后,背着医药箱在临时手术室里连轴转;字里行间全是 “按规矩申请” 的恳切,没有半句恳求。 这封信辗转到左焕琛手上时,她刚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科教文卫,住房分配恰在她的管辖范围。 办公室同事都劝她:“老人家年纪大了,需求也不过分,通融一下没人会说什么。” 可左焕琛看着父亲熟悉的字迹,却想起了 1956 年那个夏天 —— 那年父亲要去重庆,刚分到的复式公寓还没搬进去,就坚持要退房。 当时刚考上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她,急得直哭,拉着父亲的衣角求:“爸,我放假回来住哪儿?留个 10 平米的小房间行不行?” 父亲蹲下来摸她的头:“房子是国家的,我走了就该还给国家,不能搞特殊。” 最后,她只能抱着被褥搬进学校宿舍。 如今面对父亲的申请,左焕琛没丝毫犹豫。 她翻开政策手册,在 “无本地工作经历不符合分房条件” 那页画了线,当天就亲笔写下回信,把 “守公平、不特殊” 的态度说得分明。 信寄回重庆后,左景鉴的老同事都替他抱不平,可他看完信却笑了,让家人找了张宣纸,用颤抖的手写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八个字,寄给了女儿。 展柜里的手术刀,见证了左景鉴在重庆的四十年医路。 刚到重庆时,左家挤在医院分配的四间平房里,夏天漏雨就用塑料布遮,冬天冷就把床挪到一起。 可左景鉴从没抱怨过,反而把所有精力放在看病上。 他专攻腹部和肛肠外科,对着外文文献琢磨,反复在动物身上实验,改进出适合当地患者的腹腔镜技术,靠这门技术救了上百个病人。 他还给自己立了 “三不规矩”:不用进口药,能靠国产药治好的绝不增加患者负担。 不收红包,患者家属塞的钱物全上交组织;不接私活,哪怕熟人找上门,也劝对方去医院按流程就诊。 有次领导家属术后塞给他一个信封,他当场就交到医院党委,说:“我是医生,治病是本分,不是为了钱。” 旁边的退房申请,正是 1956 年左景鉴主动退还上海公寓时写的。 而展柜角落的旧怀表,是左景鉴留给左焕琛的遗物,如今常出现在左焕琛的社区义诊现场。 86 岁的左焕琛退休后,总穿着白大褂去社区给老人量血压、看报告,怀表就揣在口袋里,表针 “滴答” 的声响,像父亲在耳边提醒:“守好规矩,做好事。” 1997 年左景鉴去世后,左焕琛遵照遗愿,把他的骨灰撒进了长江 —— 那是父亲想 “回” 上海的念想。 后来重庆街道办设了这间纪念室,把这些物件一一陈列。 如今参观者看着展柜里的物品,总能明白:左家的家风从不是靠财富传承,而是靠 “退公房”“拒分房” 。 这样的选择,把 “公心” 刻进了血脉里,就像那封回信里写的,“公平” 二字,从来都是不能破的规矩。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37年11月19日苏州玄妙观内,200多名年轻女子被扒光衣服,然后被赤身囚
【20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