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18岁的山东莱西小伙参军入伍,原本是冲着装甲车去的,结果因为是初中文凭,成了装甲团里“喂猪的”炊事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6年10月,18岁的山东莱西青年赵宗刚踏入济南军区的新兵连。他怀揣着驾驶坦克的梦想,却因文化水平所限,被分配到了装甲团的饲养班,负责照料猪只。这个看似与铁甲洪流毫无关联的起点,开启了他长达三十余年的军旅传奇。 饲养班的工作平凡琐碎,每天需要拌饲料、清理猪圈。赵宗刚并未懈怠,他踏实肯干,半年后因表现勤勉被调至炊事班。在炊事班,他从零开始学习厨艺,很快掌握了烹饪技巧,不仅保障了全团的伙食,回家探亲时还能为家人露上一手。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心性,让他懂得了无论岗位大小,认真负责是根本。 两年后,赵宗刚终于如愿转入装甲连,触摸到了心心念念的坦克方向盘。然而,一次训练中坦克突发故障,引擎异响,这件事触动了他。他意识到,仅仅会驾驶坦克是不够的,保障装备的完好率更为关键。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主动申请调入修理连。 修理连的工作环境与驾驶舱截然不同,车间里弥漫着油污味。赵宗刚沉下心来,围着故障坦克打转,将耳朵贴近引擎仔细辨听异响,用手触摸管线感知温度变化。起初他缺乏理论基础,全靠反复实践摸索。部队装备类型复杂,涉及坦克、步战车等十余种,他从最基础的拆装零件学起,逐步积累经验。 长年累月贴近引擎听诊,对他的听力造成了损伤,战友与他交流时常需要提高音量,他也时常被耳鸣困扰。但赵宗刚没有退缩,他琢磨出用医用听诊器辅助诊断的方法,将听诊器的金属头放置在引擎上,声音能更清晰地传入耳中,大大提高了判断故障的准确性。 他将这套方法系统总结为“听声定位、看痕确认、摸振判断、闻味排查、问情了解”的五步故障诊断法,简单实用,有效提升了修理效率。 凭借这股钻劲,赵宗刚在服役期间发明了40多项专用维修工具,获得了6次军队科技进步奖。他在高原演训中,利用自制的气缸压力测试器解决了坦克因低气压导致的动力问题,令在场的专业工程师刮目相看。 在一次联合演练中,他准确排除了多台故障战车,其凭借声音判断故障的精准能力赢得了“铁甲神医”的美誉。甚至有厂家新装备交付时,他凭借异响判断出质量问题,开箱查验后证实了他的判断,让海归工程师心悦诚服。 赵宗刚非常注重技术传承,倾囊相授,培养出500多名技术骨干。他常对徒弟们说,保障装备就是保障战斗力。他所传授的技艺,不仅服务于部队,也使许多战士在转业后成为地方企业的技术能手。 2017年,赵宗刚服役满30年退役。地方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提供了高级工程师等职位。他选择了济南一家企业担任厂长,但军区装备一旦出现棘手故障,老首长一个电话,他常常二话不说就返回部队提供技术支持。最终,他选择辞去企业职务,接受部队返聘,重回修理连。对他而言,那些轰鸣的坦克不仅是装备,更是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部分。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和数十枚国家级的荣誉勋章,是对他默默奉献的认可。 他从一个普通的饲养兵起步,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经历印证了,真正的价值在于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坚持与热爱。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被铭记和传扬。 信息来源: 人民网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公报 农视网
长城迟迟不推出坦克100的原因在于:经大数据模型推演,若坦克100上市,受冲击最
【45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