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中途歇脚见一妇女哺乳回避,走远后下令:都杀了。道光二十一年,虎门销烟的壮举犹在眼前,昔日力挽狂澜的钦差大臣,却已沦为戴罪西行的流放之囚。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秋天,西北边疆的黄沙大得能把人埋了。 一条通往伊犁的土路上,有支队伍走得慢慢悠悠。 队伍里有个快六十岁的老人,头发都白了大半,穿着粗布衣裳,可腰板还透着股硬气。 他就是林则徐,以前在虎门一把火烧了鸦片的大英雄,这会儿却成了被流放的官员,要去伊犁受苦。 那时候赶路全靠脚和马车,风沙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割。 林则徐身边就几个护卫和官差,走一段就得停下来歇脚。 有一回休息时,他看见不远处有个妇人,抱着孩子像是在喂奶,可动作看着有点怪,眼神总往队伍这边瞟。 官差见了,立马就想过去问问。 林则徐却摆了摆手,自己眯着眼看了好一会儿。 他心里清楚,那时候新疆边境不太平,常有土匪装成老百姓,混在路边打探消息,等着找机会抢东西。 虽然他这会儿是流放的身份,可身边人少,真遇上土匪就麻烦了。 观察了一阵,林则徐确定那妇人不对劲,就跟官差交代了几句,让人赶紧处置。 这不是他心狠,是怕耽误下去,整个队伍都有危险。 熟悉林则徐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是乱发脾气的人,当年在广东烧鸦片,也是按规矩办事,没冤枉过好人。 这次实在是边境太特殊,容不得半点马虎。 好不容易到了伊犁,林则徐没像旁人想的那样愁眉苦脸。 他刚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就揣着干粮出门了,挨家挨户去问老百姓的日子。 伊犁这地方,天旱得厉害,地里的庄稼要么长不高,要么干脆枯死,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看着地里干裂的土,林则徐心里不是滋味,琢磨着得先解决水的问题。 他想起以前在别的地方治水的法子,又结合伊犁的地形,觉得能修一种叫“坎儿井”的井,就是在地下挖通道,把山里的水引到地里来。 他找伊犁将军布彦泰说这事儿,可布彦泰不怎么愿意,觉得林则徐是个流放的官员,不该多管闲事。 林则徐没放弃,天天去找布彦泰,把自己画的图纸摊开,一遍遍地讲修井的好处。 布彦泰被他磨得没办法,只好点头同意。 一开工,林则徐天天泡在工地上。 那时候正是冬天,地里冻得硬邦邦的,一镐头下去只能砸个小坑。 他跟工匠、老百姓一起干活,手被工具磨得全是水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也没喊过疼。 老百姓见这么大的官都跟自己一起受苦,一个个都来了劲,干活更卖力了。 坎儿井修成后,水顺着地下通道流进了地里。 开春的时候,庄稼长得绿油油的,老百姓看着都乐开了花。 林则徐还不满足,又琢磨起种地的事儿。 他发现伊犁的土其实挺肥,就是老百姓种的东西太单一,光种些麦子、玉米,收成有限。 他托人从江南捎来稻种,想在伊犁种水稻。 刚开始把稻种撒在自家院子的地里,秧苗长得蔫蔫的,没几天就黄了。 林则徐没灰心,天天蹲在地里看,琢磨是土的问题还是水的问题。 试了一回又一回,换了好几种方法,最后总算种活了水稻。 收割的时候,稻穗沉甸甸的,老百姓都来看新鲜,跟着学种水稻。 有人见林则徐这么辛苦,还总帮老百姓办事,就问他,从那么大的官变成流放犯,心里就不觉得委屈吗? 林则徐只是笑了笑,没说啥。 可大家都知道,他心里想的是只要能帮老百姓做点实事,在哪儿都一样。 就这么过了三年,朝廷下令让林则徐离开伊犁。 消息传出去,老百姓都来了,有的拿着自家晒的瓜果,有的背着新磨的面粉,挤满了路口。 他们拉着林则徐的手,舍不得让他走,嘴里不停地说“林大人别走”。 后来,老百姓为了记着他的好,就把他主持修的坎儿井叫“林公井”。 林则徐这辈子,不管是当大官还是被流放,心里装的始终是老百姓。 他没因为自己倒霉就消沉,反而想着法儿帮人解决困难。 其实做人不就是这样吗? 不管身处啥位置,不管遇到啥难处,只要肯踏踏实实做事,能帮到别人,就不算白活。 信源: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清朝道光年间历史事件... - 百度百科)
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中途歇脚见一妇女哺乳回避,走远后下令:都杀了。道光二十一年,
火星探梦
2025-10-06 09:48: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