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经验看,两国相争时最挫伤士气的就是:一国在明明军力、国力占优、将士敢战的情况下,却在敌人逼迫上门时顾虑重重、不敢放手大战,最后还选择了服软求和收了场。 当年辽军二十万铁骑一路南下,杀到黄河边。 按说这时候北宋该慌了,结果还真有人说:不如迁都吧,别硬撑了。 可你要是以为宋军那时候真打不过,那就大错特错了。 前线的将士早就热血沸腾,一个个“叩刀请战”,巴不得跟辽军干上一仗。 问题是,朝廷不敢放手一搏。 这事发生在公元1004年,地儿在澶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 辽国那边动静不小,萧太后带着辽圣宗亲自挂帅,大军压境,直扑宋朝的心脏地带——汴京。 按理说,这种阵仗该是敌强我弱,可真不是这么回事。 宋军那时候不光人多、钱多,还有一批真想打仗的将士。 从宋太宗开始,宋辽之间就没消停过,打了二十多年。 宋军也不是没打过胜仗,但几次大规模进攻都吃了亏,尤其是雍熙北伐那一仗,让朝廷对辽军心里发虚。 久而久之,整个朝廷都患上了“恐辽症”,但前线的将士可没这毛病。 他们早就准备好了,等的就是一声令下。 可问题来了: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宋真宗却犹豫了。 朝堂之上,一堆大臣吵成一锅粥。 有人建议干脆搬都城,有人主张往西逃,甚至有人提议直接求和。 眼看着局势越来越紧,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是宰相寇准。 他死死拦住真宗,说什么都不让撤退,还劝皇帝亲自北上坐镇前线。 这事听着挺玄,但真管用。 赵恒硬着头皮到了澶州,站上城楼那一刻,整个宋军的士气直接飙到顶。 将士们一边喊“万岁”,一边摩拳擦掌,连辽军都听见了,吓得不轻。 这时候,战场突然迎来转折。 辽军大将萧挞凛亲自下场勘察,结果被宋军一箭射杀。 用的是三弓床弩,这玩意儿威力惊人,一箭贯穿裂甲。 辽军主将一死,后军顿时乱了方寸,连萧太后都慌了,五天不理朝政,辽军士气急转直下。 从表面看,这时候的宋军已经占尽优势,士气高涨,战力正旺。 说白了,只要再顶一下,说不定就能打出几十年来的第一场大胜。 可真宗这时候却再次选择了退让,开始秘密推动议和。 为什么?怕。怕辽军反扑,怕打赢了也收不住,怕再拖下去财政撑不住。 于是,派了曹利用去谈判,底线是一年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寇准还特意叮嘱,“不许超过三十万,谁敢多给就是卖国。” 谈判结果就是澶渊之盟。 宋辽成了“兄弟之国”,划定边界,互设市场,宋朝每年给点钱,辽军退出宋境。 看起来皆大欢喜,和平到来。真宗还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回去搞了场封禅,歌功颂德。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其实没那么乐观。 从那以后,宋朝的军队开始松懈。河北禁军慢慢成了花架子,连操练都懒得搞。 边防将领靠买官上位,根本没人想着练兵。 几十年后,金兵南下,宋军根本挡不住,一触即溃。连黄河都没守住,汴京就被攻破了。 这事要说跟澶渊之盟没关系,那就是自欺欺人。 一场本来能赢的仗,最后却靠送钱了事,把士气彻底打没了。 更要命的是,这套“送钱换和平”的逻辑成了惯性。 后来西夏来犯,继续送钱;辽国再闹,还是送钱。 皇帝们一个比一个怕打仗,连能打赢的仗都不敢打。 你要说他们真是仁慈不嗜血吗?不是,他们就是不敢赌,不敢担责任。 有人说,澶渊之盟带来了百年和平,是明智之举。 可你要真去问当年前线的将士,他们怎么想? 他们全副武装,斗志昂扬,结果等来的是一纸和约和每年送给敌人的银子绢帛。 你说他们心里能好受吗? 一支军队最怕的不是打不过,而是明明能打,却不敢打。 士气不光靠胜利,也靠信任。皇帝不信将士,朝廷不敢搏命,那军心迟早要散。 有时候,比战败更可怕的,是明明能赢却选择服软。 北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澶渊之盟虽换来一时太平,却也种下了日后亡国的种子。 真正打垮一支军队的,从来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不敢打那一枪的犹豫。
从历史经验看,两国相争时最挫伤士气的就是:一国在明明军力、国力占优、将士敢战的情
地缘历史
2025-10-06 10:47:33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