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上海一对知青未婚生下孩子,老乡抱走前,妈妈亲了亲孩子,哭道:“18岁

为你而停留 2025-10-06 10:53:30

1972年,上海一对知青未婚生下孩子,老乡抱走前,妈妈亲了亲孩子,哭道:“18岁让我见上一面。”18年后,妈妈寻找孩子,老乡却低头擦泪:“孩子外出打工,失去联系已2年了。”[微风] 1972年的中国,正值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成千上万的城市青年响应号召,奔赴边远农村,书写着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青春记忆。 李敏香,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被分配到云南深山的一处生产队。 初到田间地头,面对锄头、镰刀这些陌生的农具,她显得手忙脚乱,双手很快起了血泡,劳动效率也远远落后于本地农民。 幸而她遇上了同乡陈怀山,一位比她早两年插队的上海青年。 陈怀山原本是城里的孩子,初来乍到时也曾不适应农村生活,但经过两年的磨练,他已成长为熟练的农活能手。 他耐心地教李敏香如何翻土、割草、搬运农具,甚至在她手上起水泡时,用心叮嘱她注意休息。 陈怀山的照顾,让李敏香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中感到一丝温暖,也逐渐消除了对农村生活的恐惧。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从最初的互帮互助,渐渐发展出微妙的情感。 他们在黄昏的田埂上一起收工,在雨后的泥泞小路上互相搀扶,点点滴滴的关心让彼此心生依恋。 那个年代的知青政策对恋爱婚姻有严格限制,这份悄悄萌生的情愫只能深藏在心底,像山间清晨的雾气,温柔却难以触及。 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把李敏香和陈怀山困在山洞里。 在雨声与黑暗的包裹下,压抑已久的情感终于流露出来,而随之而来的,却是生命的新篇章——李敏香意外怀孕。 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无疑是一种社会禁忌,给任何家庭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避免孩子日后受到非议,陈怀山提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将孩子交由村里可靠的老乡抚养。心中充满无奈与痛楚,李敏香只能默默接受这份残酷的安排。 第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后不久,便被陈怀山带到村中一位孤寡老人家中寄养。 离别时,母亲紧紧抱着孩子,泪水模糊了视线,她轻轻吻着孩子的脸颊,哽咽着向老人恳求,希望在孩子十八岁成年之时,能够重聚亲子之情。老人默默点头,承诺便这样静静地刻在了那一刻。 命运似乎不愿轻易放过他们。 两年后,李敏香再次怀孕,生下了女儿。 为了保护孩子,她们同样被安排到另一户多年未育的家庭收养。 李敏香和陈怀山再次提出“十八年重聚”的约定,收养家庭虽未明确回应,但也默许了这份隐秘的心愿。 此后的岁月里,两位亲生父母为了不给收养家庭添麻烦,从未轻易打扰孩子的生活。 随着政策逐渐开放,陈怀山率先获得返沪机会。 他心里惦记着李敏香,却因家庭和父母的安排,被迫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子成婚。 翌年,李敏香也回到上海,却得知陈怀山已成家,误以为他已断了情感,内心满是痛楚。 直至中年,陈怀山结束了那段缺乏感情的婚姻,几经周折才寻回李敏香。两人终于坦诚彼此当年的无奈与苦衷,多年的心结才慢慢解开。 心结解开后,他们最迫切的念头,是回到云南寻找那份“十八年之约”的承诺——两个孩子。夫妻二人沿着记忆回到偏远山村,开始寻亲之旅。 他们首先找到了收养儿子的老人,却得知孩子成年后与家中发生摩擦,早已离家闯荡,两年前便杳无音信。这让父母心中空落,留下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坟”的深深痛楚。 寻找女儿的进展则带来一丝慰藉,他们得知女儿一直健康成长,并顺利在当地读书。 当他们第一次亲眼见到亭亭玉立的少女时,历经风霜的父母不禁泪流满面,多年的煎熬似乎得到了一丝安慰。但失联的儿子,依旧是他们心中无法抹去的遗憾。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科技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到2024年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父母将自己的DNA信息录入全国寻亲数据库,这得益于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缘梦基金”,以及民政部全国打拐DNA信息库等平台,为无数离散家庭提供了重逢的可能。 父母心底那份深埋已久的渴望,如同泥土中的种子,坚信无论儿子身在何方,总有一天,他若有意寻根,也能通过科技的力量重新连接血脉。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不仅承载了煎熬,更充满生命力。 父母期待着某个春日,岁月的厚土下,那份亲缘的嫩芽终会破土而出,让迟来的团聚成为现实,也让那份深重的承诺得以圆满。

1 阅读:22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