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太监能入葬皇陵,而他的 “资格”,是用一场惨烈的宫门血战和一次决绝的殉葬换来的。当李自成的大军攻入北京时,大太监王承恩没有退缩,他决定和皇帝崇祯共生死。 当大顺军抵达北京城外时,此时驻守京城的军队,早已不是当年纵横天下的大明精锐劲旅,大部分是临时拼凑的老弱残兵,军队战斗力孱弱,军纪也极为涣散。 面对大顺军即将到来的攻城,崇祯心急如焚,他多次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应对之策,可朝堂之上却乱作一团。有的大臣提议坚守城池,等待援军驰援,却拿不出具体的援军调度方案;有的大臣则暗中与大顺军联络,盘算着投降后能攫取的荣华富贵;还有的大臣干脆以身体不适为托词,躲在家中,拒不参与朝政。 崇祯望着这些平日里满口 “忠君报国” 的大臣,如今一个个贪生怕死、敷衍塞责,内心满是失望与怒火。 就在这危急关头,王承恩主动请缨,承担起防守皇宫宫门的重任。 当时,北京城的防守力量极度匮乏,王承恩只能从皇宫中挑选出几百名年轻力壮的宦官,组建起一支临时守卫队伍。他亲自对这些宦官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为他们分发武器装备。 这些宦官大多对大明王朝仍存有一丝归属感,在王承恩的感召下,纷纷表示愿与宫门共存亡。 当大顺军攻城时,守军节节败退,城门接连被攻破。时至傍晚,大顺军的先头部队已逼近皇宫宫门,王承恩率领着几百名宦官在宫门之外驻守。 当大队大顺军向宫门冲来时,王承恩带领几百宦官们奋力抵抗。 然而,双方实力的差距终究难以跨越。几百名宦官组成的守卫队伍,在大顺军的进攻下,很快就不行了。 宦官们的伤亡越来越多,防守阵型也开始崩塌,王承恩望着眼前惨烈的景象,深知大势已去,便转头回去去找崇祯。 崇祯带着王承恩,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眼前的景象一片混乱:宫女们四处奔逃,太监们有的在收拾财物准备逃窜,有的则已向大顺军投降。 崇祯内心悲痛欲绝,他来到坤宁宫,逼迫皇后周氏自尽,之后又亲手砍杀了几位公主。做完这些,他带着王承恩,跌跌撞撞地向皇宫后方的煤山走去。 煤山之上寒风呼啸,崇祯回想起自己登基以来的种种努力,想起朝堂上那些昏庸无能的大臣,心中满是无尽的悔恨与绝望。 崇祯脱下身上的龙袍,在衣襟上写下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写完血书后,崇祯走到一棵歪脖树下,准备自缢。王承恩跪在崇祯帝面前,泪流满面,他对着崇祯磕了三个响头,说道:“陛下,老奴追随您多年,如今陛下要离驾而去,老奴绝不敢苟且偷生,愿随陛下一同前往,到了地下,依旧侍奉陛下。” 说完,王承恩也寻来一根绳子,在旁边的另一棵树上自缢身亡。 就这样,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三十五岁;而王承恩也跟着崇祯而去。 崇祯帝与王承恩自缢的同时,大顺军占据了北京城。起初,大顺军并未发现崇祯帝的尸体,直到三天后,才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祯与王承恩的遗体。 李自成看到崇祯帝的血书后,内心也受到了一丝触动,他下令将崇祯与周皇后的遗体停放在东华门外,允许百姓前来祭奠。 然而,当时明朝的大臣们,大多已投降大顺军,极少有人敢前来为崇祯帝吊唁。只有少数几位大臣,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为崇祯帝哭丧。 后来,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李自成下令将崇祯与周皇后的遗体合葬在田贵妃的陵墓中,这座陵墓后来被改称为思陵,成为明朝十三陵中的最后一座皇陵。 而王承恩的遗体,最初被大顺军随意丢弃在煤山之上。直至清朝入关后,顺治为笼络人心,下令将王承恩的遗体重新安葬在思陵旁,并为他立了一块墓碑。 王承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得以入葬皇陵的宦官。
大明最传奇的皇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皇后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