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一次考试,有个考生带了36个馒头进考场,监考官问,你带这么多馒头干嘛?

湖锦行 2025-10-06 21:22:28

康熙年间的一次考试,有个考生带了36个馒头进考场,监考官问,你带这么多馒头干嘛?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康熙三十六年的京城,殿试考场外,一个衣衫打补丁的考生,背着鼓胀的油纸包,里面竟装着36个干硬的杂面馒头。这考生叫李蟠,来自徐州户部山。 谁也想不到,这个靠馒头果腹的寒门士子,会在三天后凭一篇策论震动朝堂,成为明清两朝徐州唯一的文状元。 李蟠的求学路,满是寒门子弟的艰辛。祖父虽在明末考中举人,可到了父亲这代家道中落,父亲仅得拔贡,无力撑起家计,母亲只能变卖陪嫁首饰,才凑够他进京的盘缠。 他徒步千里赴京,路上就靠啃馒头充饥;早年为帮家里干农活,读书时间被挤得零碎,28岁才考中秀才,36岁才中举,比清代生员平均进学年龄晚8年,比举人平均中举年龄晚5年。 带36个馒头赶考,更是藏着不得已的苦衷,他曾在县试时饿到眼前发黑,此后便知道,只有吃饱了,才能把笔墨里的心思写清楚,那些掺了麦麸的馒头,是他能给赶考路的唯一“保障”。 考场上的李蟠,却用才华打破了所有人的轻视。康熙的殿试策问聚焦河防、吏治、军政,其中河防一题,恰好戳中他的亲历。 康熙二十五年黄河徐州段决堤,他亲眼见百姓流离失所,也摸透了河道治理的痛点。 在答卷里,他没写空洞的八股套话,而是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思路,不仅和河道总督靳辅的策略不谋而合,还补上了基层执行时“官吏克扣物料”的漏洞,字字句句都贴着民生实务。 清代殿试虽重文章辞藻,却更看重治国能力,康熙读罢他的策论,当即感叹“这才是能为百姓做事的读书人”,破格将他点为状元。 可状元光环没让李蟠丢了本心。康熙三十八年,他主持顺天府乡试,面对权贵递来的“关照”条子,始终硬气拒绝。 可这股较真劲,却让他遭了诬告,落榜士子编排他“靠馒头换官”,谣言经戏曲扩散,连康熙也迫于舆论,将他流放沈阳。 即便在关外,李蟠也没消沉,他找了间破屋,给流民孩子教《千字文》,粗布衣裳上总沾着墨痕和麦麸,手里常攥着半块杂粮饼,活成了寒门学子的“定心丸”。 三年后真相大白,康熙下旨召他回京,可李蟠却婉拒了,他说“给孩子教书,比在朝堂争是非踏实”。 回到徐州后,他开了间私塾,每逢乡试前,就蒸一锅白面馒头分给学子:“吃饱了,才能把心里的道理写明白。” 有次康熙南巡路过徐州,地方官想请李蟠见驾,皇帝却摆摆手:“别打扰踏实人过日子。”这话传到李蟠耳里时,他正蹲在灶台前添柴火,灶上蒸着给学子的馒头,热气飘满小院。 李蟠73岁去世时,送葬队伍里飘着馒头的香气,那是学生们特意蒸的,要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这个靠馒头赶考的状元,用一生证明:寒门逆袭从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咬着牙的坚持,靠贴着地面的实干,人生的价值,也从不是官位高低,而是守住本心,把能做的事做扎实。 就像他教给学子的那样,不管日子多难,先吃饱饭,再写好字,踏实走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费。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清史稿·选举志》

0 阅读:73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