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灭亡的立陶宛,这一次中国没有惯着他。 波罗的海边上那个小国立陶宛,人口才不到300万,地盘小得像个点,却总爱在国际大事上刷存在感。2021年夏天,他们一头栽进台湾问题,批准所谓的“台湾代表处”在维尔纽斯挂牌,这下子直接踩了中国底线。谁能想到,这小动作会让两国关系直线下滑,贸易额从高峰的23亿美元砸到谷底,经济上血本无归。立陶宛这回是真把自己玩脱了,中国也没惯着他们,铁腕维护一个中国原则,让人看清跟中国对着干的下场。 立陶宛经济靠出口拉动,克莱佩达港是他们对外贸易的命根子,对中国市场依赖不小。2021年7月10日,立陶宛议会通过决议,允许所谓的“台湾代表处”开张,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带头推动,说这是为了“战略伙伴”。这不光是小打小闹,直接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中国外交部立马回应,强烈谴责,敦促纠正错误。没过几天,8月10日,中国召回驻立陶宛大使沈永祥,立陶宛大使也被叫回国。两国间外交大门砰的一声关上。 紧接着,11月6日,双边关系降到代办级,中国海关总署暂停进口立陶宛货物。立陶宛出口商傻眼了,乳制品、肉类这些主力产品堆在仓库卖不出去。克莱佩达港从热闹变冷清,失业率蹭蹭上涨。兰茨贝尔吉斯还嘴硬,说这是“独立选择”,但现实啪啪打脸。2021年底,立陶宛外交团匆忙离开北京,关系彻底冰点。 立陶宛没吸取教训,2022年2月14日,他们宣布退出中国与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兰茨贝尔吉斯公开叫嚷,说这机制是中国影响力工具,要“去风险”。中国这边低调回应,继续强调互利合作大门敞开,但立陶宛自绝后路。双边贸易额2022年就腰斩,2023年几乎清零。从23亿美元到零,这数字多扎心。立陶宛企业哭天喊地,乳制品厂裁员三分之一,肉类出口商关门大吉。国内反对声浪大作,民众埋怨经济下滑,失业问题成街头话题。 更绝的是,2023年底,立陶宛以“国家安全”为由,拒发中国外交官签证。2024年5月,中国外交部通知,将驻立陶宛事务委托拉脱维亚代办处处理。两国间最后那点联系也没了。兰茨贝尔吉斯想拉欧盟下水,游说集体施压中国,可欧盟国家摇头,谁也不想为这事得罪中国市场。美国扔了600万美元贷款就当打发叫花子,跟丢了中国生意比,九牛一毛。 立陶宛这波操作,外交上也没捞着实惠。2024年,他们试着通过第三方缓和关系,可连传话人都懒得理。兰茨贝尔吉斯的外交遗产成笑柄,国内议会辩论时,反对派直指他把经济搞砸。失业率升到7%以上,民众火气大,街头游行不断。 这事闹到现在,立陶宛经济伤筋动骨,2025年初,总统公开承认是“外交失误”,建议把所谓的“台湾代表处”改名“台北”。但中国立场稳如泰山,核心利益碰不得。台湾当局那边倒乐见其成,继续保持原名。 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从来不手软。这不光是为台湾问题,更是为国际秩序负责。立陶宛自以为能抱西方大腿,结果美国欧盟都袖手旁观。中国市场这么大,谁舍得丢?兰茨贝尔吉斯这人,决策短视,国内骂声一片,正好说明跟中国作对没好果子。我们中国人看热闹不嫌事大,但也得警醒,国际关系讲原则,讲互利,乱来准吃亏。 回过头看,立陶宛这几年折腾,经济下滑,外交孤立,全是自找的。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发展,但底线绝不让步。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共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部分,谁碰谁倒霉。立陶宛的例子,就活生生摆在那。其他小国学着点,别重蹈覆辙。中国外交稳扎稳打,赢得尊重,也让世界看到负责任大国的样子。
与中国闹翻4年后,立陶宛很失望 最近立陶宛那边传来消息,不少老百姓都在吐槽: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