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里,四川军阀杨森留宿九姨太蔡文娜房里,二人一夜缠绵。谁料,次日早晨,杨森的副官却拿枪对着蔡文娜,冷冷说道:“九姨太,我奉司令之命,送您上路。”说完一声枪响,蔡文娜当场殒命。成都的夜色,总带着一点潮气。 蔡文娜的来历,府里人都清楚。她出身书香,原是四川协合大学的学生。学英文、读诗词,还写文章,被同学称作“成都女才子”。 她进杨府时年纪不大,姿色出众,举止端方,性子却不似一般女子那样温顺。她敢顶嘴,敢辩理,连仆人背后都说,“这位九姨太怕是书读多了”。 杨森是老军阀,生平最怕软弱,也最怕聪明。蔡文娜身上那股“书卷气”,起初让他新鲜,后来却变成刺。她敢谈时事,敢说政策,还当着杨森的面提过“女人也该读书,也该有选择”。这话在当时的军阀府里,无异于捅了马蜂窝。 那天晚上,杨森酒后情绪异常。府中流言说他在外头受了气,有人骂他“穷酸军阀”,说他靠卖官鬻爵发家。杨森听不得别人指他无能,回府就闷着气。偏巧蔡文娜送茶,又逗了句玩笑,说:“司令也该少喝点,这胃不比当年。”一句无意之言,却让杨森脸色一沉。 可转念,他又笑了。那种笑带着压抑,也带着某种旧式男人的征服欲。府里的侍从看见司令推门入九姨太的屋,没人敢多言,只是低头行礼。夜色压低,灯光摇晃,那一夜府中静得出奇。 没人知道房中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隔天清晨,蔡文娜的屋外有血腥味。那股味道混着檀香味,从走廊飘出,一直钻进侍卫的鼻子里。有人悄悄跑去看,一双小巧的绣鞋散落在门边。 早晨八点,杨森府的副官带枪来到院中。他神情冷峻,声音低沉。府里人只听见他喊了一声“报告”,随后一阵短促的沉默。接着,就是那一声枪响——短促、清脆、像撕裂空气。等人赶到,蔡文娜已倒在榻前,眉心一点殷红,眼睛未闭。 那一天,杨森未出面。副官宣称“奉命行事”,理由无人敢问。府门紧闭,仆人换班,院内的水池被清洗三次。蔡文娜的尸体很快被抬走,去处成谜。外人只知道府里突然多了几坛新土,仿佛埋着什么秘密。 成都的街头很快传出各种说法。有人说杨森一夜失态,怀疑九姨太不忠;有人说蔡文娜写信给人,被人拦截;也有人低声说,那一枪其实不是命令,而是泄愤。哪种是真,没人敢求证。军阀的家事,哪怕血流满地,也会被扫进地毯底下。 蔡文娜的死,没有报纸报道,没有档案记录,甚至连杨府的账册都避而不提。唯一留下的,是成都城口耳相传的几个版本。 有仆人说,蔡文娜那夜曾与杨森争执。她提起要出府,要回母家读书。杨森怒不可遏,说她“学得太多,不知天高地厚”。有人听见摔碗声,也有人看见副官在门口徘徊。再往后,便是沉默。 成都的警署曾接到一份匿名信,说“杨府杀人”,可那封信很快被退回。军阀的势力根深蒂固,连官员都避之不谈。民间流传,蔡文娜的遗体被丢进井中。那口井位于后院,原本是府中花园的一部分。案发不久,花园被封,种上竹子,外人不得入。 故事在流传中越发离奇。有人说那夜府中请了道士作法,有人说杨森事后下跪哭泣,还有人说蔡文娜化作女鬼,夜夜徘徊杨府屋顶。这些故事像雾,越讲越浓,却越掩不住真实的寒气。 从逻辑上讲,若蔡文娜确被杀,杨森为何不公开掩饰?在那个年代,权力可以粉饰一切。府中仆人只需沉默,外人就永远听不见真相。杨森有军权、有财力、有关系。一个姨太的命,不过是府里的一声叹息。 几十年后,学者查阅杨森的传记,发现这一段被彻底删除。传记中只提他“家室众多,子嗣繁盛”,不提任何异常死亡。蔡文娜这个名字,也被抹去。 有人在档案中找到一条蛛丝马迹——杨森1928年曾转调重庆,府中留下部分人员清单。名单里,九姨太的位置空白,后面备注两个字:“不存”。这两个字,比任何传言都冷。 有人追问过杨森的后人。老辈人避谈此事,只说“旧事已矣”。当年的副官早已去世,连名字都无从查起。那声枪响,成了无头案。 历史的残酷,在于它选择性记忆。蔡文娜的死,没有碑,没有名,只剩一段流传在坊间的传说。而在那传说里,她从一个有思想、有知识的女子,变成一个被权力碾碎的影子。 蔡文娜并非寻常姨太。她受过教育,会写英文,会弹钢琴,还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女性自由”的短文。她说,女人若不能自主,就等于活在笼中。那篇文章后来被同学收藏,却在民国动乱中遗失。 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女子本就少见。她进杨府,不是出于家族安排,而是被杨森“看中”。杨森喜欢她的聪明,也被她的气质吸引。起初他对她宠爱非常,甚至让她参与府中账务,还让她教孩子识字。蔡文娜一度以为,自己能在权力的屋檐下,守住一点独立。 但权力从来不容挑战。杨森府有十几房姨太,大多温顺听命。蔡文娜的特立独行,被视作不安分。她劝其他姨太读书,被老夫人怒斥“越权”;她在宴席上谈女性教育,被宾客讥笑“书读坏了脑子”。
一天夜里,四川军阀杨森留宿九姨太蔡文娜房里,二人一夜缠绵。谁料,次日早晨,杨森的
蓝贵的过去
2025-10-07 15:44:40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