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实在太狡猾了,每次发现乌军无人机后,就会派一架侦察无人机尾随跟踪,顺藤摸瓜直到发现乌军的老巢!真是兵不厌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先讲为什么这套打法有效。小型战术无人机便宜、灵活,适合近距侦察和精确打击,但本身续航短、传感器受限,且操控端往往靠近前线。 俄方的思路是利用一款续航强、载荷更多的侦察平台来“放大”这一短板。侦察机不直接攻击、不冒险近炸,而是把敌方无人机当作一条线索,沿着这条线把后端的火力引出来。 重点不是单纯靠更强的传感器去搜山,而是在信息链上做到速度和精准,谁先把人的位置、发射点、撤离路线掌握清楚,谁就能把移动目标转变为固定目标并集中力量打掉。 从战术层面看,这种组合有三个关键收益。第一,成本效率高。小无人机和侦察无人机相比,前者便宜且数量多,后者续航长但数量相对有限。 用一架高续航侦察机去带线,再用后端少量高效火力去摧毁,就能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毁伤效果。 第二,隐蔽与诱导并重。尾随行为不像直接侦察那样明显,会让对方放松警惕,误把操作者、发射点暴露出来。 第三,闭环快。信息从侦察端到指挥,再到打击端的时间被压缩,反应速度决定了成败。能在短时间内把轨迹变成打击坐标,打击成功率自然更高。 这种战法对乌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过去,乌军依靠小无人机获得战场感知和精确打击机会,灵活机动成为他们的优势。 但当对手能迅速把侦察链路逆向利用,把操作端当成被动靶子时,原来的灵活反而成了短板。 操作者不得不拉开距离、改变传播方式、减少使用频率,或者被迫转向更复杂的伪装和电子对抗,这些变动都会降低效率,增加消耗,进而影响整个战术体系的持续能力。 当然,任何战法都有对策。面对被尾随和反尾随的风险,战术一方可能采取分散、错时、加密通讯或更精细的掩护措施。 这些对策会把成本和难度往上拉,但也说明双方在信息与反信息、移动与反移动之间进入了拉锯。关键在于,谁能把这一套周期做得更短、更经济,就能在战场上占得先机。 俄军目前的优势在于把侦察资源和精确打击能力有效衔接,形成了一个低成本高效能的攻击链条,短时间内就能把一批战术无人机的作用限制住。 从更高一层来看,这不是简单的“谁的无人机更厉害”的问题,而是信息作战与火力融合的胜负。 未来的战场,不再是单一武器的对决,而是系统能力的比拼,谁的信息链更快、谁的决策更果断、谁的火力更精准。 俄军这种把长续航侦察和高效打击组合使用的方式,恰恰抓住了系统协同的要点,用侦察点燃线索,用线索引导火力,用火力把对方从“能动”变为“被动”。这套流程把原本分散的小单位活动整合到一个更大的打击框架里,对守势方是巨大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战术的扩散性极强。它不依赖罕见的高端技术,而是把现有的侦察平台、传输链路和常规打击力量有机结合。 随后带来的就是战场成本结构的变化,低成本侦察被转化为对方需要承受的高额索赔,使用无人机的本钱突然变得高了起来。对抗方要么投入更多资源去对抗侦察与信息链路,要么改变战术,而这两条路都不是轻松的。 这种“盯梢—锁定—摧毁”的闭环并不是一招定天下,但它改变了无人机在战场上的生存条件。它把小型无人机从侦察利器变成了被动诱饵,把战场主动权从灵活的分散端收回来,交到了信息和火力融合更好的那一方手里。 面对这种新范式,单纯靠数量或单一技术优势已经不够,必须把侦察、指挥和打击看成一个整体来打造和抗衡。否则,再多的无人机也只会被对手一条条点名清除,最终得不偿失。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