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后一道长城:若李牧不死,嬴政能否扫六合? 谈论战国武将,总有人争论白起的杀阀、王翦的稳健、廉颇的持重,但在我心里,真正配得上“战神”二字的,唯有李牧。 这位撑起赵国半壁江山的名将,活得像一根逆风而立的擎天柱,倒下时却连一声像样的回响都没有,只留下“李牧死,赵国亡”六个字,在历史里震得人心口发闷。 早年的李牧,根本没把目光放在中原诸侯的勾心斗角上。他驻守赵国北疆时,面对的是骑着快马、挥着弯刀的匈奴铁骑。 那些让各国边境官吏头疼到夜不能寐的草原部族,在李牧面前却成了“不敢南下牧马”的惊弓之鸟。他不打无准备的仗,先耗着、憋着,把匈奴的耐心磨到极致,再突然甩出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围歼战。 一战就斩了匈奴十多万骑兵,连单于都吓得远遁千里。这不是简单的“打胜仗”,是从根上断了匈奴犯边的念头,让赵国能腾出精力应对西边虎视眈眈的秦国。 可命运偏要把他推向更残酷的战场。战国末期,秦国灭赵的铁蹄步步紧逼,赵国朝堂慌乱如麻,能扛事的将领死的死、老的老,最后还是得把远在北疆的李牧调回来当“救火队员”。 这一调,直接让秦国的灭赵计划拖了好几年。王翦的儿子王贲够猛吧?率军攻赵,被李牧堵在战场上打了个灰头土脸。 秦国派来的其他将领,要么被李牧牵着鼻子走,要么连防线都碰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国在绝境里喘口气。 要知道,当时的秦国早已是“天下苦秦久矣”的霸主,军队战力、后勤补给都远胜赵国,可李牧就凭着手里那支不算精锐的军队,硬生生把秦国的“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这不是军事奇才是什么? 有人说,要是白起没死,跟李牧对上,输赢还不好说。但在我看来,白起的厉害在于“以强胜强”,靠的是秦国的国力碾压;而李牧的厉害,是“以弱胜强”,是在赵国快撑不住的时候,还能从牙缝里挤出胜仗。 这种在绝境里翻盘的能力,比单纯的“杀得多”更难得。可就是这样一位为赵国拼到最后一刻的将领,最终却栽在了自己人手里。 秦国知道硬打打不过,就玩起了反间计,派人在赵国朝堂散布谣言,说李牧要谋反。昏庸的赵王居然信了,一道命令下去,就把正在前线跟秦军死磕的李牧给召回了。 史书里没写李牧接到命令时的心情,或许是不解,或许是悲凉,但他终究还是回去了。他一辈子都在为赵国打仗,从来没想过要反抗。 最后,这位让匈奴胆寒、让秦军头疼的名将,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效忠的君王手里。他一死,赵国的防线瞬间崩塌,秦军没费多少力气就攻破了邯郸,赵王被俘,赵国灭亡。 有时候我总在想,要是赵王能多信李牧一分,要是赵国朝堂能少些猜忌,战国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可历史没有如果。李牧就像战国末年最后一道长城,他在的时候,赵国再弱也有底气;他不在了,赵国也就成了断壁残垣。 如今再读他的故事,与其说佩服他的军事才能,不如说心疼他的悲情。一身本领,满腔忠诚,最终却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这样的李牧,才是战国武将里最让人难忘的存在,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用自己的命,给一个王朝的覆灭,写下最沉重的注脚。
古代打仗也没有卫星,怎么知道对方有多少人马?其实很简单!公元前260年,长平
【59评论】【239点赞】
用户35xxx87
擎天柱一般都是内部挖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