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温铁军这话像一锤子,砸碎了很多人心里的幻觉,现代化不是把人全塞进高楼大厦里,也不是农民一脱地皮就能变市民。 中国有14亿人,差不多还有5亿生活在农村,人均耕地才四亩多,有人说城市才代表未来,可真要把这5亿人都往城里赶,问题立刻就来了——地谁种?饭谁种?机器再先进,也顶不住土地荒。 有人以为“进口粮”能解决问题,可国际风一变、战争一打,饭碗就得被人捏着,农业不是包袱,是命根子。 再说城市,表面上热闹、繁华、灯火通明,可底层的农民工日子并不好过,白天干最累的活,晚上挤最小的屋;孩子想上学要托人、看病得回老家。 而城市基础设施再扩,也撑不起无限人口,大家争着进城,可城里的生活并不轻松,更多人只是换了个地方辛苦。 拉美早就有教训,上世纪那批农民被大潮卷进城市,工厂容不下,最后全进了贫民窟,几十年过去,城市光亮下的阴影还没消。 印度也差不多,城市化跑太快,结果城边堆满棚户区,社会问题一个接一个。 有专家算过账,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欧洲的三倍,要是硬抄那套“农民进城—工业吸纳—贫民聚集”的路,城市负担早晚炸锅。 咱们的地小人多,资源有限,真要学西方那种“先毁农村、再养城市”的玩法,最后谁都落不着好。 温铁军提醒的其实是个大实话:中国不能没脑子照抄别人的发展剧本,西方那一套是建立在殖民掠夺和资源倾斜上的,中国没那条件,也不该那么玩。 我们要的是稳定、平衡、能长久的现代化,不是堆人头、拼建筑的“虚火繁荣”。 其实中国的农村,不是没出路,而是没被看清,很多地方一旦换了思路,立刻活过来了。 比如广东博罗搞“三变改革”,把闲地、老房整合起来,办生态园、开茶厂,村集体收入翻了几十倍,陕西袁家村也没学城市那一套,而是修老房、保老街、卖老手艺,蒸馒头、酿醋、捏面人,游客排队买,村民守着院子就能挣钱,比在城里端盘子强多了。 还有人靠网络吃饭,农村年轻人开网店卖家乡特产,有的拍短视频、做直播,一个月收入不比城里白领少。 这样的农村,不是“落后”,而是另一种现代化——有互联网、有产业、有文化,还能留得住人,温铁军说,这才是“有根的现代化”。 但要让农民留下来,不光得有产业,还得有尊严。 农村要有像样的学校,孩子不用进城;要有医院,老人能看病;要有路、有网、有基础设施,生活方便了,谁还非要跑去城市挤地铁? 城市需要农村的粮食、生态和劳动力,农村也要借城市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两头一起发展,社会才稳。 温铁军的观点不是反城市,而是反“单行道思维”。 西方城市化那一套,最后造出的是贫民区;而中国要走的,是城乡互补、共同富裕的路。 城市不能空心化发展,农村也不能被掏空,人要有选择的权利——想进城的能立足,想留乡的有前途。 真正的现代化,不是让农民变成“城市影子人”,而是让他们不论身在哪儿,都能活得体面、有安全感。 说白了,现代化的标志不是楼多高、地多贵,而是农民不用再被逼着“上车”,他们能自由选路,也许到那时候,咱们的未来才算走在正道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
时空迷踪
2025-10-07 19:11: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