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首富牟其中提议:炸掉珠穆朗玛峰,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口子,让印度洋暖湿气流吹过来,广大的西部地区就成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1997年深秋,南德集团顶层会议室的长桌上,摊开一张泛黄的手绘地图。 牟其中戴着金边眼镜,指尖重重戳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标注上,声音洪亮得盖过窗外的雨声:“就从这里炸!开口子让印度洋暖湿气流进来,西北就能种水稻!” 在座的记者攥着钢笔,笔尖悬在笔记本上,没人敢先下笔——这位被称作“中国首富”的企业家,刚抛出的设想,比他之前“用罐头换飞机”的操作,还要惊世骇俗。 会议进行到一半,《中国地理》杂志的记者忍不住提问:“牟总,炸开山脉需要多少炸药?地质风险怎么算?”牟其中没直接回答,反而起身走到墙边,指着挂着的长城老照片; “当年修长城,也有人说不可能。现在美国人能上月球,我们改造条山脉怎么了?”他让秘书拿来计算器,当场估算:“按三峡工程的炸药量,再翻十倍,应该够了!” 这话让在场的工程师皱起眉,私下里跟身边人嘀咕:“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的,哪是堆炸药就能炸的?” 消息很快传到中科院地理所。 老教授王启明拿着报纸,在办公室里拍了桌子:“胡闹!”他当天就写了篇反驳文章,刊登在次日的科技版上,直指“气流改变会让东亚气候紊乱,华北可能连年洪涝”。 没过几天,牟其中带着南德集团的技术顾问找上门,双方在会议室吵了三个小时。牟其中拿出西部干旱地区的照片,说“老百姓连水都喝不上,总得试试”; 王教授则铺开气象模拟图,红笔圈出旱涝预警区:“自然规律不是生意,不能赌!” 这场争论很快传遍街头巷尾。 北京胡同里的茶馆里,老人们摇着蒲扇议论:“首富是钱多烧的吧?”而西安的粮站门口,拉板车的工人却觉得新鲜:“要是真能种水稻,咱就不用天天吃白面了。” 媒体的态度更分裂,有的报纸称他“敢想敢干”,有的则暗讽“商人不懂科学,只会说大话”。 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前夜,国内不少企业面临资金压力,牟其中的“珠峰计划”,渐渐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有人编了顺口溜:“牟其中,想上天,炸完山脉种稻田。” 牟其中没管这些质疑,反而在集团内部成立了“西部开发项目组”,还去新疆、甘肃考察了半个月。在敦煌的戈壁滩上,他蹲在干裂的土地上,抓起一把沙子说:“再过五年,这里就能长庄稼。 ”随行的当地官员陪着笑,心里却犯嘀咕——他们刚跟气象部门咨询过,就算气流能过来,青藏高原的海拔也会让水汽凝结成雪,根本到不了西北平原。 可看着牟其中信心十足的样子,没人敢泼冷水。 转折点出现在1999年。南德集团因资金链断裂,卷入一桩诈骗案。 警方搜查办公室时,在抽屉里发现了“珠峰计划”的详细方案,里面甚至标注了炸药堆放点和工期表。方案最后一页,牟其中用红笔写着“2005年前完成”,字迹潦草却用力。 这张纸后来被当作案件资料存档,直到多年后,才在相关报道中被提及。 2000年,牟其中被判入狱。在法庭上,他提到“珠峰计划”时,还坚持“想法没错,只是时机没到”。 而王教授看到庭审新闻时,叹了口气,把当年的争论文章整理好,放进了档案柜。 这些年,他去西部考察时,总会特意留意气候数据,发现西北的降水虽有小幅增加,但跟“炸开山脉”毫无关系,而是生态治理的成效。 如今,牟其中早已刑满释放,偶尔出现在商业论坛上,却再没提过“炸山”的事。 南德集团的旧址改成了写字楼,只有老员工偶尔会说起,当年会议室里那张手绘地图,最后被当作废纸,扔进了垃圾桶。 而在中科院的图书馆里,王教授当年的反驳文章,还躺在旧期刊架上,扉页上有他后来补写的批注:“商业的勇气需要科学的缰绳,否则再宏大的设想,也只是空中楼阁。” 西北的戈壁滩上,这些年种上了耐旱的沙棘和枸杞,牧民们靠生态养殖脱了贫。 没人再提起牟其中的“塞上江南”梦,只有偶尔在科普节目里,主持人会拿出当年的新闻片段,跟观众解释:“改变自然需要敬畏,而不是蛮干。” 信息来源:潘石屹对话牟其中!开水瓶换飞机,要炸喜马拉雅山 江湖传说背后真相---凤凰新闻
1997年,中国首富牟其中提议:炸掉珠穆朗玛峰,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口子,让印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08 12:45:48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