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世界各国的态度:一、支持印度: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伊拉克、土耳其、挪威、荷兰、新西兰、比利时、卢森堡等等。二、支持中国: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朝鲜…[无辜笑] 10月中印边境战火骤起,这场持续一个月的冲突,军事上中国占了上风,但外交上的处境却异常孤立。 当时几乎所有大国都站在了印度一边,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这些平日里在联合国吵得不可开交的国家,罕见地达成了一致,而支持中国的,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 美国的动作最快,肯尼迪政府在战争爆发后48小时内就启动了援助计划,C—130运输机从美军基地起飞,满载轻武器、弹药和通讯设备飞往新德里,不到一个月,美方运送物资价值超过800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印度年度国防预算的四分之一。 英国紧跟着提供了一批二战剩余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和维克斯机枪,加拿大空运了一批冬季军用服装和帐篷,澳大利亚提供了医疗物资。这些英联邦国家的援助虽然规模不大,但象征意义明显,他们要让印度感受到“自由世界”的团结。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苏联,赫鲁晓夫原本和毛泽东关系就紧张,这次直接公开偏向印度,苏联加快了向印度交付米格—21战机的进度,原计划1963年才能交付的12架战机,提前在1962年底就运到了,《真理报》还发表评论,措辞严厉地批评中国“破坏边境和平”。 当时莫斯科的盘算其实很清楚,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在“不结盟运动”中影响力巨大,拉住印度,就能在第三世界获得更多话语权,而中国已经公开批评苏联“修正主义”,关系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站在中国这边的国家确实不多,越南、朝鲜出于意识形态考虑表态支持,阿尔巴尼亚因为和苏联闹翻,成了欧洲唯一明确支持中国的国家,古巴的卡斯特罗也发声声援,但这些国家体量都不大,能提供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 巴基斯坦的态度耐人寻味,当时巴基斯坦是美国在南亚的盟友,按理说应该跟着美国走,但因为和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积怨已久,巴方虽然没有公开表态,私下却开始和中国接触,1963年3月两国签署了边界协定,用了不到半年就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这份协定成了中巴关系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打完地缘政治版图发生了微妙变化,印度彻底倒向苏联,之后几十年从莫斯科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1971年印巴战争前,苏印还签署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带有明显的军事同盟色彩。 中国和巴基斯坦则越走越近,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军事援助,1978年喀喇昆仑公路通车,这条穿越帕米尔高原的险路,成了两国友谊的具体象征,现在的中巴经济走廊,很多基础设施就是沿着当年的喀喇昆仑公路修建的。 回头看这段历史,大国支持印度,并不是因为边界争端的是非曲直,而是各有各的利益考量,美国想拉拢印度对抗共产主义扩张,苏联想在第三世界争夺影响力,英国要维护英联邦的凝聚力。 这种局面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艰难,但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自力更生”不再是口号,而是唯一选择,从核武器到卫星,从农业到工业,很多突破都是在那个年代咬着牙完成的。 网友们议论纷纷: “看完才知道,当年我们被两大阵营一起针对,真是太难了,但这也让我们明白,国际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交换,从来没有什么永远的朋友。” “说实话,苏联的做法最让人寒心,明明是社会主义老大哥,却在关键时刻背后捅刀,这就是现实政治的最佳教材。” “巴基斯坦的中立真的很智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被巴铁诠释得淋漓尽致,现在的中巴友谊,原来从那时候就埋下种子了。” “阿尔巴尼亚这个小国让人感动,在全世界都不看好我们的时候,还能坚持站在中国这边,这才是真朋友。” “美国当时对印度的援助力度这么大,看来拉拢印度制衡中国的策略,6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历史总是在重演啊。” “最让我惊讶的是,当时支持我们的国家虽然少,但都是真心实意的。不像某些大国,表面笑嘻嘻,背后算计你。” 看完这段历史,你觉得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突破外交围堵?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
1962年中印战争世界各国的态度:一、支持印度: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德
轩叔观察
2025-10-08 14:26:25
0
阅读: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