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俾路支解放武装”恐怖分子刻不容缓。看来这次中国要动真格的了,中方在联合国呼吁各方采取有效行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特别指出要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及其“马吉德旅”列入制裁名单。 追溯这个恐怖组织的发家史,本质就是一部外部势力操纵的破坏史。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为了切断巴基斯坦支援阿富汗的后勤线,刻意扶持了包括“俾路支解放军”在内的武装组织,把它们当成在巴境内搞破坏的工具。 等到“9·11”事件后,趁着巴基斯坦国内局势动荡,该组织又意外获得了大量美式军火,势力趁机扩张。尽管巴基斯坦政府早在2006年就正式将其定为恐怖组织并取缔,但这个仅有上千成员的武装却靠着绑架、勒索和外部势力的持续援助维持运转,并且越闹越凶。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袭击不仅数量激增,“杀伤力”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小规模骚扰,发展到如今劫持数百人质、袭击关键基础设施的恶性事件,显然已经成为威胁地区安全的“毒瘤”。 对中国而言,呼吁制裁“俾路支解放武装”有着极为紧迫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个组织早已把矛头反复对准中国公民和在巴项目。 2018年,他们悍然袭击中国驻巴基斯坦领馆,直接威胁外交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是对国际法和外交准则的公然践踏; 2021年,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瓜达尔东湾快速路项目,试图通过破坏基础设施来阻挠中巴合作大局; 2022年,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班车遭遇自杀式恐袭,背后同样有该武装的影子,多名中国公民在袭击中伤亡。 这些袭击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有预谋、有针对性的恐怖行动,其目的就是要制造恐慌、破坏中巴友好关系,进而阻碍中国与地区国家的正常经济交流合作。 要知道,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承载着当地发展的希望,仅瓜达尔港的建设就为俾路支省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俾路支解放武装”的恐怖活动,不仅让中企在巴开展业务面临巨大安全隐患,更让当地民众渴望通过合作改善生活的愿望屡屡受挫。 令人费解的是,“俾路支解放武装”的恐怖属性其实早已得到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认可,英国、欧盟早就将其列为恐怖组织,今年8月11日,美国政府也正式认定该武装及“马吉德旅”为“外国恐怖组织”,明确在美国境内向其提供支持属犯罪行为。 可到了联合国层面,制裁提案却屡屡受阻。就在上个月,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提交的制裁提案,竟然被美国、英国、法国以“技术性搁置”为由挡在了表决程序之外。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反恐领域的双重标准——明明自己国家已经认定是恐怖组织,却在联合国层面为其“开绿灯”,说到底还是地缘政治私利在作祟。 要知道,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如果因为政治博弈就对恐怖组织网开一面,最终只会养虎为患,让恐怖主义的毒瘤蔓延到更多地区。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发言中阐明的立场,恰恰戳中了当前国际反恐领域的关键问题:我们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国家、民族或宗教绑定,因为恐怖分子没有国界,也不代表任何正当诉求; 我们反对将反恐问题当作政治博弈的筹码,因为用双重标准对待恐怖主义,只会削弱国际反恐合作的根基; 我们更强调要铲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俾路支省之所以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与当地长期发展落后有很大关系,这里是巴基斯坦最大、自然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却也是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中巴经济走廊的许多项目,比如能源设施、交通网络的建设,正是为了改善当地民生、打破贫穷与恐怖主义的恶性循环。可“俾路支解放武装”却偏偏要破坏这些民生工程,他们不是在为当地民众争取权益,而是在阻碍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地区发展绊脚石。 现在,“俾路支解放武装”的威胁还在持续发酵,恐怖袭击只会越来越多,不仅会让巴基斯坦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还会严重冲击国际正常的经济交流合作。 中国在联合国的呼吁,不是要针对谁,而是为了维护国际社会共同的安全利益,为了不让更多无辜生命沦为恐怖主义的牺牲品。 反恐合作不需要“选择性失明”,更容不得“政治私利至上”,只有各国摒弃分歧,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共同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及其分支列入制裁名单,切断其资金和武器来源,才能真正遏制住恐怖主义的蔓延势头。 毕竟,对恐怖主义的纵容,就是对生命的漠视,铲除“俾路支解放武装”,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中国的立场,更应该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塔利班一把手召开全国大会,接下来的抉择,将决定塔利班的存亡塔利班的最高领导人阿
【1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