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在中美对抗的这个大背景之下,很多在国外留学的精英子女,现在的处境比较尴尬。因为美国可能会容不下他们,于是他们便开始了华丽的转身,将自己包装成新一代的精英,跑回国内来,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不说,还要借助家族资源开始分蛋糕了。 那些本该在美国顶尖大学镀金、毕业后直奔硅谷的年轻人,突然间行李一收拾,就灰头土脸地飞回国了。中美对抗一升级,他们的海外梦碎成渣。现在呢,这些精英子女摇身一变,自称新一代领军人物,回家不光爱指手画脚,还直接靠家里关系抢资源。这尴尬的转身,到底是机遇还是闹剧? 说起这几年中美对抗,得从2018年贸易摩擦说起。那时候,美国那边先动手,加征关税,针对中国高科技产品下狠手,直接波及教育和就业领域。留学生们原本以为出国就是金光大道,谁知政策一变,签证难办,工作机会缩水。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一闹腾,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猛增,教育部数据摆在那,当年超百万海归涌回。 这些孩子多半家底厚实,早早送去美国名校,图个国际视野和技术傍身。可现实骨感,美国社会对华裔疑虑加重,部分专业被列为敏感,拒签率直线上升。 2023年,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的审查更严,海归找工作像过五关斩六将。 你看,2024年智联招聘的报告明明白白写着,海归就业市场竞争白热化,外企虽还有点吸引力,但本土企业更看重本地经验。 这些精英子女,本来指望海外文凭一亮就牛,现在倒好,招聘会上简历扔一堆,也得排队等。教育部还发了留学预警,提醒敏感领域风险大。 2025年上半年,中美关税战又升级,美国对华商品关税高达245%,留学生空间进一步挤压。 说白了,美国那边空间小了,他们的处境就尴尬了。本该是全球精英,现在夹在两国间,进退两难。 这不,这些年轻人开始华丽转身了。回国后,他们赶紧包装自己,社交媒体上发哈佛斯坦福的照片,配上“全球视野”啥的,瞬间变身新一代精英。落地没多久,就跑去高端论坛演讲,谈中美双循环、创新路径啥的。台下坐着不少业内大佬,他们的目光总往家族长辈那边瞄。演讲完,私下约饭,谈合作,顺带提提自家企业在供应链的角色。 就这样,借着海外人脉和家里纽带,钻进资源密集行业。深圳的投资路演上,他们列数据、画图表,强调国际经验,风投一听就来劲。 更气人的是,他们不光包装,还爱居高临下指指点点。上海的商务会上,一帮海归围桌聊天,边吃牛排边说本土企业效率低,得学硅谷模式。基层从业者听着窝火,他们忽略了本土积累的苦,这些人却直接介入分蛋糕。家族企业年会上,起身发言,提议股权分配,饼图一指,就锁定份额。 2024年数据说,这类海归中,25%来自精英家庭,利用人脉进金融地产,占比高。 杭州路演现场,幻灯片一页页翻,谈本土创新,他们的点评总带优越感。基层人看在眼里,只觉得资源倾斜太明显。 说到底,这转身背后是全球化那点事儿。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新自由主义和中国改革开放一结合,推动新一轮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到处跑,财富快积累,可也拉大贫富差距。 受益者自成一帮,自诩世界公民,维护共同利益,却忘了底层民众的付出。工厂工人加班出汗,他们的子女在海外辩论理论,这脱节就大了。全球反精英声音高涨,本质是草根和精英利益对撞。中国这边,坚持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海归人才欢迎投身建设,但坚决堵住不当谋利路子。
留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这么来看也是情理之中。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