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

阿秋手作 2025-10-08 19:16:01

[微风]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水植树”技术,不仅申请到了专利,还将这个技术推广到了国际市场! 中国西北沙漠地区有个严峻的现实:每年水分蒸发量能达到 3000 毫米,而降雨量却不足 200 毫米,在这种环境下种树,十棵树能活一棵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有个人却突破了这个限制,研究出一种 “无水植树” 方法,不用浇水,树木成活率能达到 90% 以上,这种方法的核心不是什么复杂的高科技,而是一个普通的塑料袋。 它的思路很特别,不是硬要和沙漠的恶劣环境对抗,而是适应沙漠的特点,利用沙漠的环境条件来种树。 这个被称为 “集水保墒装置” 的工具,关键在于能把沙漠里极大的昼夜温差转化为种树的有利条件,运作方式完全配合沙漠的环境变化。 白天,沙漠地面温度能达到 50℃,这种特制塑料袋受热后会膨胀,像盖子一样紧紧贴在树根周围的沙土上,把沙土里仅有的一点水分牢牢锁住,不让水分蒸发,到了晚上,沙漠气温会降到 10℃以下,塑料袋遇冷收缩,和沙土之间就会出现一些小缝隙。 这些小缝隙成了树木获取水分的通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汽会在缝隙处凝结成小水珠,慢慢渗透到树根周围的沙土里。 这样一来,沙漠昼夜温差大这个原本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因素反而变成了一个能持续为树木提供水分的 “微型供水系统”。有人做过测试,用这种方法后,树根下的沙土湿润到用手一捏就能挤出水分。 用这种技术国槐能成活,哈密瓜苗也能生长,更实用的是,这种塑料袋能在沙漠里承受风沙和暴晒长达 9 年,报废后还能回收再利用,不会造成 “白色污染”。 这项技术的发明不是随便想出来的,而是山西农民田新明花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出来的。 2005 年,田新明在新疆时因为舍不得花几十块钱住宾馆,就用塑料布在沙丘后面搭了个简易棚子过夜。半夜他被冻醒,摸了摸帐篷内壁,发现上面全是细小的水珠。 就是这一摸,让他突然有了灵感:能不能让树木也像这样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呢? 有了想法后,田新明开始了漫长的试验,他的试验场地就是沙漠里的一个破旧棚子。一开始,他用医院废弃的输液袋做试验,结果风一吹袋子就被吹走了;后来换成普通塑料袋,太阳一晒就碎了;再换成厚一点的塑料袋,又因为不透气把树根闷烂了。 为了找到合适的塑料袋材料,小学都没毕业的田新明坐大巴去了十几个省份,四处找塑料厂定制符合要求的塑料袋样品,试验失败的塑料袋堆得像小山一样。 他白天顶着 40℃的高温记录试验数据,晚上点着煤油灯整理资料,为了研究这项技术,他花光了所有积蓄身体也累坏了,快 50 岁了还没结婚,村里很多人都觉得他 “走火入魔” 了。 好在是,田新明这场被外人看作 “疯狂” 的研究终于在 2016 年有了成果,他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发明专利,把这个看似简陋的方法变成了得到官方认可的技术。 这项技术的效果用实际数据就能证明,2012 年,田新明自己出钱在阿拉善种了 500 棵梭梭树,全程没有浇过一滴水。 第二年他去查看,发现活了 486 棵,成活率高达 97%。相比之下,传统种树方法的成活率还不到 10%,差距非常明显。 这样高的成活率引起了中科院的关注,这项技术也开始快速推广,从帮助 “蚂蚁森林” 在库布其沙漠种植 36 平方公里的林带,到和治沙大企业亿利集团合作,这项技术已经在中国西北六个省份推广,造出了超过 50 平方公里的绿洲。 2019 年,这项来自中国民间的 “塑料袋植树技术” 登上了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现场有 40 多个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代表都对这项技术表示惊讶。 经济发达的卡塔尔的代表当场决定引进这项技术,同年 12 月,用这种技术种植的 200 棵树苗就在卡塔尔多哈的沙漠里成功扎根生长。 从因为没钱住宾馆而在沙漠里过夜,到凭着自己的坚持把自己发明的植树技术推广到了中东地区,田新明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变环境不一定需要昂贵的设备,而来自于生活实践的创新。 参考资料:无水植树 沙漠里植茶叶树?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0 阅读:0
阿秋手作

阿秋手作

一个喜欢手工的业余小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