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突破临津江时,5个师的志愿军意外被美军堵在江边,一眼望不到头,挤在一起遭轰炸伤亡过万,损失惨重,知晓这骇人的一幕,战后杨得志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4月22日打响,志愿军总部部署十九兵团负责右翼行动,杨得志指挥部队推进临津江一线,目标是渡河后向议政府迂回,切断英军第二十九旅退路。临津江作为朝鲜中部主要河流,宽度近百米,水深及腰,南岸多陡峭岩壁,攀登困难。美军在此布防严密,北岸浪铺里和江桥等地驻扎重兵,依托山势部署火炮,覆盖河面及南岸要点。杨得志指定六十四军为先锋,曾思玉率部清除北岸敌点,抢占江桥,然后主力从英美部队接合部渗透。 部队集结时,六十四军尚未完全到位,炮兵阵地未就绪,距离出发点还有三十里路。总部已下达总攻令,杨得志与曾思玉商议后,坚持按计划推进。六十四军官兵展开急行军,勉强赶到河边。一九一师和一九二师组成第一梯队,发起对北岸敌阵进攻。尽管行动仓促,美军被突袭打乱,两个师很快控制江桥。渡河开始,一九一师一个团率先涉水,河情复杂导致两百多名战士失足,部队勉强登上南岸,但阵脚未稳。 美军反应迅速,出动飞机和坦克攻击,六十四军两个师被迫停步。杨得志调整战术,指示大部队牵制敌主力,小股分队渗透,但炮兵支援滞后,通讯中断,曾思玉与前沿失去联系。曾思玉下令预备队一九零师跟进,杨得志则调六十五军两个师增援,总投入五个师。江桥狭窄,先前已发生拥挤事故,军部不知南岸实况,继续推送兵力。先头部队遭遇敌阻击,无法推进,五师部队压缩在南岸二十平方公里地带,难以机动。 美军侦察发现这一情况,调动飞机、坦克和炮兵集中打击。轰炸机轮番出动,坦克逼近河边,炮弹覆盖渡口区域。志愿军官兵暴露在开阔地,伤亡急剧增加,超过一万人阵亡或重伤。此战暴露准备不足和协调脱节问题,直接影响迂回进程。六十四军和六十五军组织反扑,逐步撕开缺口,后续部队得以疏散,避免更大损失。 战役结束后,杨得志组织干部检讨,对一九一师和一九二师师长、政委实施降级处分。李志民称此为挥泪斩马谡,以整肃纪律。处分执行后,部队调整部署,继续参与夏季防御作战,稳固阵地。十九兵团在后续行动中屡克敌点,整体推进美军南撤。回国后,杨得志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长,1955年获上将军衔,致力于军队建设,1994年在北京逝世。 曾思玉升任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中将,回国后指挥沈阳军区,监督部队训练,2012年离世。李志民调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福州军区政委,1955年上将,组织政治教育,1987年在北京病逝。这些将领的贡献,融入抗美援朝胜利史册。
1951年突破临津江时,5个师的志愿军意外被美军堵在江边,一眼望不到头,挤在一起
世界化晴
2025-10-08 20:39: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