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八年,军机处大臣变成了六个,大家都吓坏了,因为,从军机处设立开始,只要大臣人数满了六人,必有一人会倒霉,这下又会是谁呢? 雍正七年军机处刚刚设立时,首批入值的大臣恰好是六人,可没过多久,怡亲王胤祥病死了;另一个军机大臣鄂尔泰尽管深得信任,可在他死后多年,被乾隆清算,被撤出贤良祠,家产查抄、子弟流放;即便是以持重著称的张廷玉,也后来遭到乾隆的猜忌,郁郁而终。 而到了光绪一朝,这一 “魔咒” 再次出现,每次六人齐聚,必有变故发生。 光绪二年,景廉意外获得了入值军机处的资格,这一任命让军机处的人数再次凑齐六人。 可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同时兼任总理衙门大臣的文祥,就在一次处理公务时,突然在值房里剧烈咳血,没过多久就暴病而死。 光绪七年,此前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的李鸿藻,在守孝期满后重返朝堂,重新入值军机处,使得军机处的人数再次达到六人。 当时以性格强硬、敢于直谏闻名的沈桂芬,在一天刚踏入值房,就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随后高烧不退,半个月后便病死了。 先后出现六人齐聚的情况,每次都有大臣遭遇不幸,这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 到了康熙八年,就连心思细腻的翁同龢,都在私下里暗自琢磨:“最近各位大人一个个神色慌张,办公时也心不在焉,恐怕这‘六人齐聚’的事情真不简单,其中或许暗藏着不为人知的蹊跷?” 可此时新入班的潘祖荫,还沉浸在晋升军机大臣的喜悦之中,完全没把 “六人魔咒” 的说法放在心上,他不会想到,自己即将成为 “魔咒” 的下一个“应验者”。 潘祖荫的军机大臣当了不过一个月,一封来自家乡的家书突然被递到了军机处值房,信中大意是,他的父亲潘曾绶突然病重垂危,希望他能尽快回乡见最后一面。 在场的同僚们看到这一幕,脸上却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神情,“六人魔咒” 的谜底,终于在这一刻揭晓了。 按照当时 “丁忧” 制度,官员一旦遭遇父母离世,必须立即卸去身上的所有官职,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 于是,潘祖荫向朝廷递交辞呈。离京回乡的那天,他苦笑着对身边的随从说道:“这个军机大臣的位子,我才坐了32天啊,真是可惜了。” 军机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皇帝的 “私人中枢机构”,既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也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大臣们的荣华富贵与官场命运,全凭皇帝决定。 六人编制看似形成了相互制衡的权力平衡,实际上却为掌权者留下了 “舍弃棋子” 的操作空间:想要扳倒某个大臣,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或是借故罢免,或是等待 “丁忧” 这样的契机。 而当潘祖荫的辞呈递到内廷后,慈禧太后并未完全剥夺他的官职,反而 “格外开恩”,特意下旨保留了他刑部尚书的官衔。 从表面上看,这是慈禧太后体恤臣子的表现;可实际上,这不过是她的一种手段 , 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坐实 “六人必损” 的说法,让朝野上下都相信 “魔咒” 的存在。往后若是再有人对军机处的人数问题提出质疑,只需用 “六人魔咒”,就能让所有人都闭口不言,不敢再议论分毫。 潘祖荫的离开,让军机处的人数重新恢复到五人编制,朝堂上因 “六人魔咒” 引发的恐慌也暂时平息, 新的军机处刚组建完成,慈禧太后又强行安排两人加入,让军机处的人数再次达到六人。 这一次,“魔咒” 选中的倒霉人变成了阎敬铭。这位以性格耿直闻名朝野的大臣,刚进入军机处没几天,就恰好遇上慈禧太后打算挪用海军经费,用来修建颐和园的事情。 阎敬铭得知后,不顾同僚的劝阻,在朝堂上直言进谏,结果引来了慈禧太后的怒斥。 阎敬铭就明白自己在军机处已无立足之地,于是以 “旧疾复发,需要回乡调养” 为由,递交了辞呈,此后再也没有踏入过紫禁城一步。 到了这个时候,“六人魔咒” 的真实面目已经暴露无遗:所谓的 “人数满六必有人遭难”,不过是掌权者用来清除异己、巩固权力的一块遮羞布。 当年御史盛昱弹劾李鸿藻错误推荐将领,本意只是想对军机处的工作稍加敲打,没想到却被慈禧太后借题发挥,直接以此为借口罢免了所有军机大臣,让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譞取而代之。这哪里是什么 “魔咒” 显灵,分明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政变,“魔咒” 不过是幌子而已。
光绪八年,军机处大臣变成了六个,大家都吓坏了,因为,从军机处设立开始,只要大臣人
绝世剑王
2025-10-09 20:02:37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