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打跑突厥控制漠北,本是大唐盛世的开端。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一场边疆叛乱差点让武则天的江山翻船。契丹起兵的真实兵力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 东突厥颉利可汗被李靖一路追到阴山,最后在白道被俘虏。 这个曾经逼得李渊在渭水边签屈辱协议的游牧帝国,就这么灭了。 李世民拿下漠北,被周边各族尊称"天可汗",听着就霸气。 东突厥完蛋后,草原上空出来一大片地盘。 李世民没闲着,在漠北设了一堆都督府、都护府,把游牧部落都纳入大唐的管理体系。 这套办法叫"羁縻制度",说白了就是让原来的部落首领继续管自己人,要听大唐的。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一月,契丹首领窟哥带着部落来投靠。 李世民挺高兴,专门设了个松漠都督府,让窟哥当都督,还赐了个国姓,改叫李窟哥。 从这时候开始,契丹名义上成了大唐的属民。 李治接班后,大唐疆域达到历史最大,东到朝鲜半岛,西包咸海,北至贝加尔湖,南到越南,足足1237万平方公里。 李治灭了西突厥,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干得还真不赖。 可麻烦也在这时候埋下了。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一个叫骨咄禄的突厥人在黑沙城竖起大旗,宣布后突厥复国。 这事儿发生在李治临死前一年,大唐顾不上管。 等武则天上台,后突厥已经坐大,成了心腹大患。 契丹这边呢,名义上还是大唐的松漠都督府,实际上日子过得挺苦。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初,契丹那边闹饥荒。 按理说,朝廷应该赈济灾民。 可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但不管,反而把契丹首领当奴才使唤,动不动就打骂。 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受够了。 五月,两人杀了赵文翙,占了营州,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 十天时间,聚集了数万士兵。 注意,这里说的是"数万",有些史书写"号称十万"。 绝不是什么"东西万余里带甲骑兵40万"。 那个数字说的是后突厥默啜可汗时期的实力,跟这时候的契丹完全不是一回事。 武则天听说营州失守,立马派兵去打。 八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带着大军到西硖石,在黄麞谷跟契丹交战。 这一仗打得稀烂,李尽忠设了埋伏,武周军几乎全军覆没。 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司农少卿麻仁节被俘虏,军队士气跌到谷底。 武则天气得够呛,连败的将军名字都给改了,把"玄"改成"猪",史书上叫"改玄为猪"。 十月,李尽忠病死。妻兄孙万荣接手,继续打。 孙万荣比李尽忠还能打,一路南下攻陷冀州、瀛州,河北震动。 武则天急了,调集几十万大军围剿,还下诏赦免天下囚犯充军。 这场仗打得太惨。朝廷军队屡战屡败,契丹兵锋直指幽州。 武则天不得不向后突厥默啜可汗求援,答应给默啜"女婿"的名分,让默啜从北边夹击契丹。 默啜当然不是白帮忙。出兵之前,先问武则天要了大批财物,还趁机扩张地盘。 正是在这个时期,后突厥达到鼎盛,"东西拓地万余里,控弦四十万"。 697年六月,孙万荣被部下杀死,首级送到武周朝廷。 营州之乱终于平定,前后折腾了一年多。 这场叛乱看着平息了,实际上影响深远。 武则天在立太子问题上摇摆了很久,侄子武三思和儿子李显都在争。 营州之乱让武则天看清形势,朝廷需要李唐皇室的号召力来稳定人心。 不久后,李显被立为太子,为后来光复李唐政权铺了路。 契丹战败后没法在营州立足,只能北上投靠后突厥默啜可汗。 这一待就是二十来年。直到唐玄宗时期,契丹才重新整合实力,再次成为大唐东北边疆的重要势力。 这段历史说明一个道理:边疆治理不能光靠武力征服,还得靠制度和人心。 李世民灭东突厥后建立的羁縻制度,理论上挺好,实际执行起来全看地方官员的水平。 赵文翙这种人当都督,把好端端的政策搞砸,最后酿成大祸。 另一个教训是,游牧民族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 契丹造反,后突厥趁机坐大,两个问题互相影响。 大唐在东北忙着打契丹,漠北的后突厥就有机会发展壮大。 等契丹平定了,后突厥又成了新的心腹大患。 武则天这一朝,军事上打得并不漂亮。 营州之乱虽然镇压下去,但代价太大,还让后突厥捞了好处。 从李世民的"天可汗"盛世,到武则天时期的边疆危机,这中间不过几十年光景。 盛世和乱世之间,往往只隔着几个昏官和一场饥荒。 信息源: 《李尽忠》·维基百科·2024年
“谷道破裂而死”,其状之惨!1126年冬夜,宋徽宗最宠爱的小女儿,被灌下了几杯烈
【5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