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又开始作妖?立陶宛正式宣布了,宣布禁止使用中国零件,涵盖风能与太阳能设备领域。 这个消息一出来着实让人吃惊,毕竟立陶宛不过三百多万人口,在欧洲也不算什么能源强国。可它却喊着要在可再生能源行业里和中国“划清界限”,把自己放进了一个很难受的位置。 说到这事的缘由按理讲是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但哪里来那么多证据支撑这种担心?全球新能源设备大头几乎都在中国手里,逆变器、风机等关键部件基本离不开中国厂商。 放着质优价低的东西不用,非得咬牙多花好几成钱去和欧美企业合作,这算盘可真精明不到哪里去。 考纳斯风电场这些新能源项目,关键技术全都绑在中国供应链上。禁令一落地,设备用不了,维护要重头学,整个系统都要换,想平稳过渡很难。 再加上进口欧美、高价又慢到货,最后的成本别指望企业消化,老百姓每月多掏电费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 立陶宛这一动作实际上是给自家经济添堵,能源产业本就吃紧,2024年用电量正不断创高,可突然变道切断稳定的中国供应链 结果只会导致新能源目标进展变慢,2030年本说好要让可再生能源达到快一半的比例,现在恐怕连三成都难保。 这还没完,立陶宛政府决策的速度也够快,反倒没有给市场一点缓冲时间。相关企业上报设备情况、重新招标、评估替换成本成了人人头疼的难题。 国内反对声音很大,环保团体认为这会拖慢气候目标,反对党也批评政府不接地气。别说欧盟的大哥德国和法国了,就是一样体量的小兄弟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没人这么赶。 电力方面的冲击更是立竿见影。中国技术支撑下,立陶宛风电和光伏场的效率有保障,现在翻脸不用,短期内只能烧更多天然气、煤炭,碳排放压力马上浮现。 环境问题、停工风险、供电缺口,环环相扣,别说发展绿色能源了,搞不好反倒逼着自己回头依赖俄白进口,这不是弄巧成拙吗?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生活里的变化最直接。能源公司趴下来搞研发、找欧美备件,前后折腾成本都要摊到电费账单上。 小镇上那些风电公司原本靠着中国零件搞维护,现在一刀切掉供应渠道,每家企业都得说“我不会”。更没准有的员工为了新设备培训要重新上学,有的干脆待业在家 立陶宛还幻想着拿自主研发来应急,可搞本土产业不是一年两年的事。等到他们摸索出点名堂,新能源转型目标早已错过,经济损失也成了回不来的账。 站在欧盟小成员国的位置,外部压力一大,总想着“表忠心”,但最后受苦的还不是自家老百姓和企业? 新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全球都在抢着爬新风口,立陶宛却像一只逆流的小船,不进反退,政策制定脱离实际、忽视科技发展、经济民生被抛到脑后。表面看着风光,实则是一笔得不偿失的糊涂账。
[下雨]又开始作妖?立陶宛正式宣布了,宣布禁止使用中国零件,涵盖风能与太阳能设备
幕沧小澜
2025-10-09 23:06:43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