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俄罗斯总统宣布了 2025年10月9日,普京在与阿利耶夫的会谈中亲口道歉,承认2024年12月25日从巴库飞往格罗兹尼的阿塞拜疆客机,确系在俄罗斯格罗兹尼市附近领空被防空导弹碎片击中;客机虽在俄领空受损,最终却飞越里海,于哈萨克斯坦西部阿克套近郊坠毁,机上67人中38人不幸遇难。时隔近10个月,这场空难的完整真相与正式致歉终于到来。 38个家庭,等这句带着完整事故细节的道歉等了整整288天。去年圣诞夜,本该是举家欢庆的时刻,那架载着67人的航班却在途经俄领空时遭遇意外——不是天气或机械故障,而是乌克兰无人机突袭格罗兹尼时,俄防空系统反击所产生的导弹碎片。 从客机坠毁的那一刻起,阿塞拜疆的家属们就陷入双重等待:一边是亲人遗体的确认与安置,一边是事故真相的调查与说明。 其实早在空难发生后4天,也就是2024年12月28日,普京就已通过电话向阿利耶夫首次致歉,承诺彻查追责;但大家期待的,是一份带着完整细节、明确责任的正式回应,直到2025年10月9日,这份回应才终于落地。 没人会否认,俄阿两国是南高加索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能源管道的衔接、安全领域的协作,让双方关系一直保持紧密。可正因为这份“紧密”,才更让人在意:为什么一场牵动两国人心的空难,完整真相要等近10个月才公开? 并非俄方刻意拖延,而是事故背后藏着俄乌冲突的敏感细节——当时格罗兹尼正遭受乌军无人机袭击,防空系统的反击操作、碎片轨迹的追溯,都需要结合战场态势反复核实,既要对遇难者负责,也要兼顾冲突中的信息安全。 如果过早披露模糊信息,反而会让家属更不安,也可能影响两国对事件的理性判断。 但道歉与真相披露,终究只是起点。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再详细的说明也换不回曾经的团圆。 接下来更关键的,是俄方能否兑现承诺:把防空系统操作流程的疏漏、碎片来源的精准追溯、机组曾获“马哈奇卡拉机场迫降建议”却选择飞往哈萨克斯坦的决策细节,全部纳入公开的调查报告;更要让该承担责任的人受到应有的处罚,给38个破碎的家庭一份实实在在的交代。 说到底,38条逝去的生命,需要的不只是两次道歉,更是一份毫无保留的透明与担当。这担当里,有对意外的坦诚,有对生命的敬畏,更有对责任的不推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港媒不整虚的,有一说一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