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年,武则天刚睡着,八十岁的张柬之就领着羽林军把她的寝宫围成铁桶。武则天被惊醒,披衣坐起,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喊护驾,而是咬牙切齿骂出一个死了五年的名字——“狄仁杰,你阴我!” 张柬之发动这场政变,史书里称之为“神龙政变”。听起来很威风,但其实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政变,更像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政权校正。 武则天当时已经八十二岁,病倒在神龙殿,虽然她还保有皇帝的名号,但实际的政治运作早已被张氏兄弟和一小撮亲信控制。 对于很多朝臣来说,这种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而张柬之之所以能够团结一批人,悄无声息地完成政变,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在官场中多年积累下的声望和谨慎作风。 问题来了,狄仁杰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被提名”?他明明在政变发生前五年就已经去世了。这个名字的出现其实不是偶然。 狄仁杰乃武则天朝中举足轻重之忠臣。他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于关键时刻,屡次护佑正直官员,坚决抵制无理政治打压,尽显忠肝义胆。 更重要的是,他在生前曾极力劝武则天扶持李氏子孙,恢复唐室的正统。这个建议在当时并没有被立即采纳,但狄仁杰的态度显然在武则天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可能没有完全采信,但她也没有彻底否定。后来她确实立了李显为太子,这一选择直接奠定了政变后政权过渡的合法性。 当张柬之率羽林军包围寝宫,武则天或许对政变早有预料。然而,她未曾料到,这场政变的正当性依据,竟源自她昔日最为信赖的臣子生前的一番言辞。 这就是她提到狄仁杰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狄仁杰直接参与了什么阴谋,而是因为政变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舆论基础,全都绕不开他生前留下的政治遗产。 一种近乎宿命的讽刺感油然而生。她可能想到了,自己晚年对张氏兄弟的宠信,间接地推动了朝政的腐败和失控;而那个自己曾经依赖、甚至一度忽视的大臣,却在死后五年间接决定了她的结局。 武则天并不是一个容易被击倒的人,即便在政变发生后,她也没有做出激烈反抗。政变当天,她被迫交出皇位,退居上阳宫,结束了十五年的皇帝生涯。 但她的退位并没有引发大规模动荡,反而是一种平稳过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张柬之等人并没有野心篡权,他们扶持李显复位,正是顺应了狄仁杰当初的政治主张。 狄仁杰留下的政治遗产,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稳定过渡的关键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武则天一醒来会提他的名字。 她不是怕了政变,而是意识到,自己当年没有彻底放弃唐室血脉、没有清除所有忠臣,才给了对方以合法性。 回头看这件事,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狄仁杰死后五年还能“参政”,说明真正有影响力的从来不是权位,而是留下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基础。 武则天并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但在那一刻,她知道自己输了。她不是输给了张柬之,而是输给了那个一直在她耳边讲“李氏中兴”的狄仁杰。她或许觉得被“阴”了,但这“阴”并不是陷害,而是一种迟来的清算。 这个夜晚不仅结束了武周政权,也让后人看清楚了一点:真正能决定历史走向的,往往不是谁掌权,而是谁留下了最难以推翻的共识。而狄仁杰,无疑是那个塑造共识的人。
不得不说,1400年前为武则天选陵的人太可怕了。这是卫星拍的,武则天陵墓周边的照
【68评论】【200点赞】
漂泊的风
元芳你怎么看?
伟岸 回复 10-11 12:20
元芳勿惊,燕双鹰来也!
伟岸 回复 10-11 12:20
元芳勿惊,燕双燕来也!
呵呵呵呵呵呵
胡扯蛋。神龙政变本身并不是李唐的复辟,而是李家和武家当权者的妥协联合,清除张氏兄弟的行为。发动神龙政变,主要是张氏兄弟依靠武则天的宠幸,把持朝政,大肆杀害武则天的孙子和本家侄子、侄孙,搞得李家和武家人人自危,连天平公主、太子李旦、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这些武则天最近亲人生命都受到了威胁。神龙政变后武三思的权利比神龙政变更大。
神兜兜
还算可以了 其实这也算给她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如果她推动篡唐 就她手下那几个人结局好不到哪去
HHJ
历史上真有狄仁杰这个人吗
王飞 回复 10-11 13:01
有,没这么牛逼,白马寺有一个墓好像真是他的
伟岸 回复 10-11 12:22
神探狄仁杰好像是清代外国罗马人搜集资料写的,只是夸张了些,那时福尔摩斯横空出世后对比的作品!
火山
没什么输不输的,自己不干了自己儿子干而已。
十字路口
现在再看封建王朝感觉世家真是太恶心了
用户10xxx58
武家缺执掌庙堂神器的大才,导政又回到原点。[红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