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只给中方2天时间,要求回应美方命令,不许航班飞越俄领空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又出新招,2025年10月9日,美国交通部突然对中国下达了一道“最后通牒”——要求中方在48小时内表态,必须禁止中国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否则美方就要动真格。这种操作,一看就是霸道的套路,来势汹汹,火药味儿十足。 中美航空合作本该是经贸往来的桥梁,却因地缘冲突频频生变。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率先禁止本国航司飞越俄罗斯领空,导致路径被迫绕行北极,单趟航班时间延长约2小时,燃油成本上升20%以上。 这一决定虽旨在施压俄罗斯,却让美国航空企业首当其冲,每年额外支出数十亿美元。航司高管们不断向政府施压,视之为市场不公的源头。转而,美方将矛头指向中国航司,后者依据中俄双边航权协议,继续使用直线路径,节省时间和资源。这种差异,本是国际民航公约下的正常安排,却被美方解读为竞争劣势,谈判桌上的分歧由此拉开序幕。 进入2023年,中美航班恢复谈判启动,美方首次将“禁飞俄领空”条件与增加航班配额捆绑。 美国航企抱怨,中国航班的捷径降低了票价门槛,抢占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中国航司往返美线每周约50班次,其中多数穿越俄空,飞行距离缩短15%,这让美方感到压力山大。中国方面则强调,路径选择符合主权国协议,无需为美方单边禁令买单。谈判历时数月,美方多次重申要求,却未获实质让步。5月,美国批准部分中国额外航班,但附加限制新线不得经俄空,现有路径暂未触及。这种妥协式推进,暴露了美方急于平衡的意图,却也为后续升级埋下隐患。 2024年,情况进一步复杂化。美国航空协会加强游说,国会听证会上堆满成本报告,敦促政府全面干预。 美方数据指出,绕行导致美国航司年损失超30亿美元,而中国航司借道俄空节省的费用,转为更低票价,吸引更多商务和旅游客流。欧洲航司也效仿,部分停飞中欧线,结果市场真空被中国企业填补,份额占比升至全球65%以上。这种“双标”操作,国际媒体多有指摘,美方一边制裁俄方,一边抱怨他人获益,逻辑上站不住脚。中国航司则稳扎稳打,依托“一带一路”框架,深化中俄航空物流合作,贸易额年增10%以上。美方此举,表面针对航空,实则瞄准中俄经贸纽带,试图在非军事领域制造裂痕。 2025年10月9日,美方动作升级,美国交通部发布拟议命令,直指7家中国主要航司,包括国航、南航和东航。 命令要求往返美航班即日起禁飞俄领空,并限48小时内书面回应,否则启动处罚,如暂停航线运营权。美方理由一如既往:中国路径优势扭曲竞争,需“缩小差距”。这份文件通过外交渠道送达,发布会强调这是行政手段的必要步骤。市场即时反应,航空股微幅波动,交易员评估潜在冲击。美方此招,延续极限施压传统,48小时期限摆明逼宫意图,却忽略国际公约原则,领空使用权本由主权国决定,中俄协议合法有效。 这一通牒引发连锁效应。中国外交部次日回应,建议美方反思自身政策,此举不利两国人员往来。 发言人指出,美方禁令源于俄乌冲突决策,自食苦果却甩锅他人,违背公平竞争精神。中国航司联名致信,请求延长审查期至30天,强调禁令将扰乱已订票务,影响中美旅客权益。数据显示,中美直航每周超100班次,承载数万商务人士和游客,若路径改道,票价或涨15%,物流成本随之攀升。美方内部也现分歧,航企短期盼平衡,长远忧乘客流失,旅游业年损失或达数十亿美元。这种博弈,凸显美方在航空领域的短视,忽略全球供应链联系。
特朗普要禁止中国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外交部提了个“建议”! 当地时间10月9
【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