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知青开始大返城,但29岁的赵俊选择不回北京,妻子以为他是不愿带自己进

哈皮的高高 2025-10-12 00:32:42

1977年,知青开始大返城,但29岁的赵俊选择不回北京,妻子以为他是不愿带自己进城。赵俊却说:“你现在的条件,回北京只能干体力活,我不愿意你吃苦,等我把初中课程给你教会,我们再回去” 赵俊是北京人,1968年18岁那年响应号召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插队。那时候知青运动正火热,他跟成千上万年轻人一样,离开熟悉的城市,钻进热带雨林的橡胶林和水稻田。勐海的日子苦,湿热气候加上蚊虫叮咬,干活从早到晚,割橡胶树皮、插秧播种,手上全是老茧。赵俊适应得还行,起初他跟队友们一起扛工具上山,砍柴时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腰,躺了三个月,全靠草药熬着过去。这段伤病期让他跟当地人走得近些,尤其是村里队长的女儿阿依娜。她没上过学,但手脚麻利,每天帮他送饭收拾,俩人就这样慢慢熟起来。 赵俊伤好后,没急着继续重体力活,他开始教阿依娜认字。从最基本的日月山入手,用纸笔比划,她学得认真,渐渐能写简单句子。这不光是教字,还拉近了距离。时间一晃,感情水到渠成,他们在村里结了婚。婚后生活简单,生了一儿一女,屋里添了哭闹声。赵俊继续干农活,阿依娜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日子虽紧巴巴,但两人互相扶持,勉强过得下去。知青在边疆扎根的不少,赵俊也算适应了当地节奏,慢慢从田间劳作转到更稳定的岗位。 到了1975年,赵俊的工作有了转机。先是调到镇上小学教书,他负责给孩子们上课,讲算术和语文,站黑板前比划公式。没多久,又去公社粮站当副站长,管粮食调度,每天清点麻袋,记录数字。这份差事稳当,收入也比以前多点。阿依娜靠着赵俊教的识字本事,进了供销社当售货员,称米量油,干得有板有眼。他们的户口转为非农业,家里条件改善了些,添了电灯和收音机。按说,这时候返城机会来了,赵俊完全能带全家回北京,找份城里活儿过日子。可他没动窝,这里面有他的打算。 1977年返城消息一传开,村里就热闹了。知青们争相报名,收拾行李准备上火车回城,大家聊着北京的亲友和工作机会,劲头十足。赵俊却像没事儿人,照旧去粮站上班,回家后还抽时间教阿依娜读书。阿依娜听着乡亲们议论,心里不是滋味,她没文化,担心自己拖后腿,以为赵俊不愿带她进京。赵俊的理由直白,他觉得阿依娜条件有限,回北京顶多干体力活,像搬货扫街那种,累不说,还没出息。他不想让她吃这份苦头,得先把初中课教会她,有了底子才能站稳脚跟。 这个决定听着容易,做起来费劲。赵俊攒了箱子课本和笔记,从语文数学地理入手,每天晚上抽时间教。阿依娜学得吃力,但她坚持下来,慢慢能看懂文章,算术也上手了。赵俊一边教,一边盘算北京那边的情况,他知道城里工作竞争大,没学历的农村媳妇机会少。他还想,阿依娜是南方姑娘,北京冬天冷,得适应气候;再说云南日子过得还行,多留几年不亏。这份长远打算,挺实在,也显出他的责任心。返城潮过去了,赵俊一家没走,村里人议论纷纷,但他稳住阵脚,继续教课。 教课的过程拉长了时间,从1977年一直到1982年,阿依娜才学完初中课程。她现在能写能算,自信心足了些。赵俊开始联系北京老同学,打听安置门路,写信问工作机会。云南知青返城那几年,政策在变,很多人通过请愿和组织才批下来。赵俊没急,步步为营,等条件成熟。1986年,他们一家四口终于回了北京。赵俊凭经验进粮油公司当调度员,管报表和计划。阿依娜去工厂做库管员,清点货物登记账本,靠着学的东西站住了脚。两个孩子进了学校,上课背书包,生活虽不富裕,但有奔头。 赵俊的做法在知青圈里算得上少见。那时候返城是大事,好多人一听消息就冲,顾不上家庭细节。赵俊不一样,他把老婆孩子的长远日子放在心上,先补文化短板,再动身。这不光是个人选择,还反映了知青在边疆的酸甜苦辣。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干了近十年农活,很多人娶了当地媳妇,生儿育女,返城时纠结多。赵俊的经历接地气,教课这事儿简单,却需要耐心和担当。回想起来,知青运动让无数年轻人从城市到乡村,学到不少生存本领,赵俊就是活例子。 2008年,赵俊和阿依娜头发白了,回了趟西双版纳。村子变样了,路修成水泥,旧屋翻新。他们去李老汉墓前转了转,感慨变化大。这趟回访,像个句号,半辈子从农村到城市,全靠一步步努力兑现承诺。赵俊的故事说小了是夫妻俩的坚持,说大了是知青一代的缩影。那年代,返城不是结束,而是新开始。赵俊没让阿依娜吃亏,两人用实际行动证明,文化底子能改变命运。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哈皮的高高

哈皮的高高

拖拖拉拉会变成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