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日前,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美国媒体NBC采访时称:“在我看来,美国和中国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大国。但如果加上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和印度,我们携手合作,在世界舞台共同遏制中国,就会强大得多。” 这番话像是在一张已经非常复杂的国际棋盘上,又公然摆出了一个“合纵连横”的架势,看似是坦率的战略分析,实则暴露了美国面对力量格局变化时的深层焦虑。 伯恩斯首先承认中美“势均力敌”,这个表态本身就非同寻常。这不再是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定位,而是一种近乎平等的对手认知。 这种承认,并非出于善意,而是为了给下一句做铺垫。它像是在对美国国内和盟友喊话:看,单凭我们一家已经不够了,形势逼人,我们必须拉帮结派才能维持优势。这是一种将“组建联盟”合理化的策略,把遏制行为包装成应对新现实的必要之举。 他口中的那个“豪华阵容”——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和印度,听起来确实声势浩大。这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主要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这个构想的理论基础很简单,就是“团结就是力量”,试图通过整合盟友的科技、军事、金融和市场优势,形成对中国的绝对压制。 这就像一场牌局,眼看自己的牌和对方不相上下,便提议合伙打牌,希望用牌堆的数量优势来压倒对手。这个蓝图,在华盛顿的战略圈里想必很有市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布满裂痕。这个看似坚固的“反华联盟”,内部真的能铁板一块吗?就拿欧盟来说,它真的是一个可以随心调动的“小弟”吗?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多次强调“战略自主”,欧洲的商界更是对与中国脱钩心存忌惮。当德国的汽车、法国的空客、意大利的奢侈品深度依赖中国市场时,让他们为了美国的战略目标而放弃巨大的商业利益,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欧盟的“双速”甚至“多速”外交,早已不是秘密,其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远比想象中要大。 再把目光转向印度。这个南亚大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它固然与中国存在边界争端,乐于在边境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但这不意味着它愿意完全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成为“遏制”战略的急先锋。印度更希望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极,而不是某个联盟的“副手”。 它与俄罗斯的长期军事合作关系,以及在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与中国的复杂互动,都表明它在中美之间走的是一条精巧的平衡木,而不是单向的追随之路。 更何况,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遏制”这个词本身就显 得有些过时和苍白。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日本的精密制造、欧盟的机械设备,哪一样能完全脱离中国市场?当经济纽带已经深度缠绕,所谓的“共同遏制”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刺向对手的同时,也难免会割伤自己。 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任何彻底“脱钩”或“遏制”的企图都变得成本高昂,甚至不切实际。 所以,伯恩斯的这番话,更像是一份写在纸上的完美作战计划。它清晰地勾勒了美国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每个参与者各自的“小算盘”。它把国家间的复杂关系简化为“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对立,低估了利益驱动下的现实考量。 这种基于冷战思维的集团对抗逻辑,在一个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里,还能否行得通?当联盟的每个成员都在盘算自己的得失时,这个看似强大的联合体,会不会在关键时刻因为利益分歧而出现裂痕?这盘棋,远比想象中要复杂。你认为呢?
[微风]日前,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美国媒体NBC采访时称:“在我看来,美国
士气沉沉
2025-10-13 10:54: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