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商界人士卡梅隆·约翰逊发出警告:一旦我国对医药、对生物技术、对化工产

士气沉沉 2025-10-13 10:54:37

[微风]美国商界人士卡梅隆·约翰逊发出警告:一旦我国对医药、对生物技术、对化工产品出口进行限制,美国经济将遭受重创。为什么约翰逊如此惊惧?因为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国,美国所有制药企业都高度依赖这个国家的原料药。 这个警告并非危言耸听。根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发布的《国家基本药物供应链风险评估》,美国88%的原料药依赖进口,其中43个百分点直接来自中国。 这意味着,美国市场上近一半的药品原料都掌握在中国手中。更具体的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在关键药品上更为惊人:布洛芬的依赖度高达90%-95%,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为70%-73%,氢化可的松为91%-96%,阿莫西林的关键原材料80%来自中国,多种维生素的依赖度也在70%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美国制药产业对中国原料药的深度绑定。 这种依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洲和美国是全球主要原料药生产区,但随着环保压力和人工成本上升,欧美产能逐步向外转移。中国和印度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进步,快速崛起为原料药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家。 如今,中国已多年位列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总体产能位居全球第一,占比接近30%。全球原料药产能在1267万吨左右,而中国贡献了其中的大部分。 美国最后一家青霉素发酵厂早在2004年就关闭了,如今想再建,光环保审批就得过《清洁空气法》和《超级基金法》两道大关,环评报告摞起来比人高。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和产业回流来改变这一局面,但效果甚微。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给国会算过账:新建一条年产2000吨阿莫西林工业盐生产线,资本开支12亿美元,电价、人工、环保摊到每公斤成本比中国高38%,终端药价得翻三倍才能打平。 对原料药加征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有研究显示,25%的关税可能导致美国进口药品成本每年增加508亿美元,药品价格随之上涨12.9%。这对利润微薄(通常只有4%-6%)的仿制药产业可能是毁灭性打击。 更尴尬的是,号称“世界药房”的印度其实也在“借锅做饭”。印度海关2025年8月数据显示,70%的API(活性药物成分)来自中国,其中青霉素工业盐依赖度高达93%。 美国想绕开中国,先得说服印度,可印度药企协会秘书长直言:“我们连仓库里的安全库存都只够45天,帮不了美国。”一句话,把太平洋两岸的救命希望都拴在了长三角和山东半岛的发酵罐上。 中国原料药产业的实力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完整的产业链上。从基础原料药到特色原料药,从大宗化学品到精细化工品,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医药化工产业链。 2023年,中国大宗原料药出口额前三的品类分别为氨基酸类、维生素类及激素类。 欧盟是中国原料药最主要的市场,2023年进口额达820.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53%。美国市场则是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其原料药交易也严重依赖进口。 面对这种依赖,美国食药监局(FDA)2025财年预算里,给“本土原料药试点项目”只批了7500万美元,够建一条中试线,离商业化差着十万八千里。 与此同时,中国原料药出口企业2025年1—8月对美报关量同比再涨11%,布洛芬、肝素、维生素C三条主力产品线全部满产,山东鲁抗、浙江新和成、华北制药的订单排到了2026年春节。 商务部通报,第三批“国家医药储备出口基地”已在连云港、台州同步开工,设计产能全部对标美国药典最新标准,建成后能把全球青霉素工业盐年产能再抬升18%。 药片虽小,却是民生七寸;供应链这场无声较量,比稀土更贴身,比芯片更要命。当美国还在为芯片和稀土焦虑时,可能没意识到,真正卡住脖子的,是每天往嘴里塞的那颗小药片。 这种依赖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它涉及整个产业链的重构,需要巨额投资和漫长时间。而中国,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建立了难以撼动的优势。 这场关于原料药的博弈,远没有结束。美国想要摆脱依赖,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和成本问题,还有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而中国,也在不断升级自己的产业链,从低端原料药向高端特色原料药和创新药转型。 这场较量,关乎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你觉得下一场“救命药”博弈,美国还敢大喊“脱钩”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1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