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蒋介石得知傅作义起义已成定局,这时他为了减少损失决定派飞机到北平接

趣史小研究 2025-10-13 11:42:51

1949年初,蒋介石得知傅作义起义已成定局,这时他为了减少损失决定派飞机到北平接运军队。然而南苑机场,早已经被解放军的高炮封锁,飞机迟迟不敢落地,无奈之下蒋介石向傅作义发来电报,希望他能将李文和石觉等自己的嫡系将领送离北平。 1949年初的南京,总统府里的寒气,比石头城冬天的江风还要刺骨。蒋介石捏着电报的手,青筋毕露。北平那边的消息,像一记记重拳,砸得他喘不过气。 大局已定,这个词像个魔咒。东北野战军几十万大军秘密入关,傅作义西撤绥远的后路,在新保安和张家口被彻底斩断,连他的王牌嫡系35军都灰飞烟灭。南逃?更别想了,淮海战场上杜聿明集团覆灭,南下的门也关死了。紧接着,1月15日,天津城破,陈长捷的13万守军29个小时就没了,北平成了一座真真正正的孤城。 傅作义要起义,这事儿在南京已经不是秘密。蒋介石痛心疾首,但他最放不下的,不是那座千年古都,而是城里他那几个铁杆嫡系,尤其是第四兵团司令李文和第九兵团司令石觉。这两人手下握着的,可都是中央军的精锐,兵力比傅作义自己的部队加起来还多。这些人,是他最后的本钱。 他坐不住了。1月17日深夜,蒋介石亲自给傅作义发去了一封电报。电文的口气软得不像话,通篇都是“多年契好”“务予协助”,姿态低到了尘埃里。核心意思就一个:“现只要求一事,即18日起派机至平,接运李文、石觉部少校以上军官和必要的武器,约需一周时间。” 他盘算着,只要把这批骨干军官运出来,部队没了可以再建,人心散了就真完了。但他不知道,此刻的傅作义,早已不是那个听他号令的华北“剿总”司令了。 收到电报的傅作义,表面上波澜不惊,当即回电“遵照办理”。可一转身,他就把心腹王克俊叫来,后者看完蒋介石的电报,拿起笔,迅速草拟了一封密电,发往城外的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电文内容很简单:希望解放军用炮兵封锁住北平城内的天坛、东单等临时机场,让蒋介石的飞机无法降落。 这手操作,玩得是滴水不漏。傅作义既给了蒋介石一个无法拒绝的“面子”,又把这个难题巧妙地抛给了对手。他知道,解放军绝对会“笑纳”这份大礼。 其实,蒋介石连最后的机会都错过了。北平的主要机场——南苑机场,早在1948年12月,也就是辽沈战役刚打完那会儿,就已经被解放军四十一军悄无声息地控制了。机场周围,早就部署了严密的高射炮阵地,炮口黑洞洞地对着天空,别说运输机,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果不其然,18日一早,从南京起飞的运输机冒着风险飞临北平上空。飞行员在云层里盘旋,低头一看,魂都吓飞了。南苑机场跑道上空空如也,但四周全是密集的解放军高炮阵地,那架势就是在说:“你敢下来试试?” 飞机盘旋数圈,油量告急,无奈之下,只能悻悻地飞回南京。 蒋介石在南京机场翘首以盼,等来的却是空手而归的飞机。他气得摔了杯子,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再次电催傅作义。傅作义的回电言辞恳切,理由充分:共军炮火封锁严密,飞机实难降落。 空中通道被彻底锁死,城里的嫡系将领成了瓮中之鳖。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而傅作义则开始了他的“收尾”工作。他以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为名,将李文、石觉等二十多名军长以上将领召集到一起,摊牌了。 “北平,决定和平解放了。”傅作义的语气很平静。 话音刚落,第九兵团司令石觉“霍”地一下站了起来,他是黄埔三期生,16岁就跟着蒋介石,是铁杆中的铁杆。他手上沾满了红军的鲜血,深知自己一旦留下,绝无好下场。他指着傅作义,言辞激烈地表示:“我不能背叛校长!” 李文也紧跟着附和,坚决反对起义。 傅作义似乎早有预料。他没有动怒,反而平静地说:“人各有志,不强求。愿意走的,我可以安排。” 这下轮到石觉和李文犯难了。走?怎么走?天上的路被堵死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又落回到了傅作义身上。 傅作义最终还是放了他们一马。他不想在起义的最后关头节外生枝,逼反这些手握重兵的中央军将领。通过与解放军的斡旋,他得到了默许,用自己的飞机,在解放军炮口的“监视”下,为这几位“不愿革命”的同僚,开辟了一条特殊的空中通道。 就这样,石觉、李文等几名高级将领,在北平和平解放协议正式签字的前夕,悄悄地登上了飞机,逃离了这座即将迎来新生的古城。当飞机降落在南京时,蒋介石亲自到机场迎接。他没有责备石觉丢了部队,反而拍着他的肩膀,大赞其“忠诚”。 后来,被蒋介石视为忠臣的石觉,到了台湾后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副参谋总长”,备受重用,1986年得以善终。 而另一位主角李文,虽然也逃到了台湾,却因为在四川兵败被俘后又脱逃的经历,始终未获蒋介石的完全信任,后半生郁郁不得志,于1977年病逝。

0 阅读:439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