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大败,病逝于白帝城。消息传到魏国,顿时一片欢腾。突然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在曹魏朝廷的欢声笑语中,显得格外刺耳。 他叫黄权,曾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如今却是魏国的臣子。他听闻故主去世,脸上没有一丝笑意,反而神情悲戚,悄然落泪。 这一幕被报告给了魏国皇帝曹丕。曹丕立刻下令召见黄权。所有人都为黄权捏了一把冷汗,在为新主子庆贺的场合,哀悼旧主子,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大家都觉得,黄权这次死定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黄权奉诏入宫,不慌不忙。曹丕问他:“你为何在举国欢庆之时,独自为刘备落泪?” 黄权从容回答道:“臣受刘备特殊的恩遇,既然投降了陛下,便不敢再念蜀地之情。只是想到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情谊发自内心,实在无法控制。臣就像战国时的乐毅,投奔赵国后,也绝不会谋划去攻打燕国。臣今日之心,便是如此。” 这番话,既坦诚又磊落。他没有否认自己对刘备的感情,表明自己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同时又强调了自己现在身为魏臣的立场,绝不会做“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事。 曹丕听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大为赞赏。他欣赏黄权的坦率和忠诚,觉得这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于是,曹丕不仅没有处罚他,还重重褒奖了他,后来更是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待遇优厚。 那么,黄权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从蜀汉大将变成魏国臣子呢? 黄权是巴西郡阆中人,年轻时就以才华和气节闻名,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任职。当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协助抵御张鲁,黄权一眼就看出了危险。他极力劝谏刘璋:“请刘备入川,等于引狼入室,如果把他当部将看待,他必定不满;如果把他当宾客招待,则一国不容二主。这是引火烧身啊!” 可惜,刘璋没有听从,还将黄权外放为官。结果正如黄权所料,刘备果然调转枪头,攻打刘璋,夺取了益州。 刘备夺取益州后,听说了黄权当初的劝谏,认为他是个有远见的人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亲自请他出山,任命他为偏将军。黄权被刘备的诚意和气度打动,从此忠心耿耿地为新主效力。 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大战中,黄权作为护军,跟随刘备出征,立下汗马功劳。他最有名的贡献,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被杀之后。 当时刘备怒火攻心,准备亲自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满朝文武都劝不住,黄权挺身而出,分析道:“吴军彪悍善战,而且我们顺流而下,易进难退。臣请求为陛下先驱去试探敌人,陛下您应当坐镇后方。” 这个建议非常中肯,既考虑了军事风险,又保全了国君的安危。但已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刘备再次拒绝,他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总督江北军队防备魏国,自己则率主力深入吴境。 后来的故事,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年轻统帅陆逊火烧连营,惨遭大败,一路逃到白帝城。 此时,身在江北的黄权,归国的水路和陆路都被吴军切断,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他既无法回蜀与刘备会合,也不可能向东吴投降。在万般无奈之下,为了保全手下将士的性命,他只好率领部队向北,投降了魏国。 消息传到蜀汉,有人建议逮捕黄权的家人。刘备却叹息道:“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啊!”他下令善待黄权的家人,待遇一如往常。 后来有谣传说黄权的家人已被处死,曹丕下诏让黄权发丧。黄权却冷静地说:“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他们深知我的为人。此事必定是谣言,请等一等再说。” 后来证实,果然如他所料。刘备和诸葛亮确实一直厚待他的家人,他的儿子黄崇后来在蜀汉官至尚书郎,为国战死。 到了魏国后,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黄权以其坦荡和忠诚,赢得了曹丕的尊重。 在魏国期间,黄权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骨。有一次,曹丕开玩笑地问他从蜀地来投降是不是像当初名臣陈平、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一样。黄权正色回答:“臣深受刘备的厚恩,投降是万不得已,绝不敢把自己比作古人。” 曹丕对他的诚实更加看重。 后来,司马懿也非常看重黄权,曾问他:“蜀中像您这样的人物还有多少?” 黄权笑着回答:“您真是太高看我了。” 黄权在魏国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被追谥为“景侯”。他的一生,跨越了刘璋、刘备、曹丕三代君主,无论在哪个阵营,他都以忠诚、正直和远见卓识而受人尊敬。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君子坦荡荡”,即使在最艰难的处境中,也能守住内心的道义与风骨。黄权降魏的原因是什么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