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这样评价这场战争:“就算当时中国不出兵,美国也不会打到中国本土上去!”但美国人却用了超过1000本历史著作来评价这场战争,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善战视为壮举,言外之意,美军被打服了。这就是中国崛起之战:“抗美援朝战争!”[无辜笑] 1950年的长津湖畔,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度,身着薄棉衣的志愿军士兵在积雪中潜行,他们的目标是美军陆战一师,这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拥有全天候火力支援,而志愿军每个班只有三四人能配发棉帽。 当时美军战机已多次越过鸭绿江,丹东等地遭遇轰炸,东北作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面临直接威胁,历史档案显示,1950年10月初,联合国军向北推进时,确实存在战线持续北移的风险。 在长津湖战场,志愿军创下连续行军10昼夜、日均行军30公里的记录。许多战士在埋伏中冻僵,仍保持射击姿势,军需记录表明,由于冻伤减员严重,部分部队非战斗减员高达30%,但正是这些战士成功切断了美军的南撤路线。 麦克阿瑟在1950年11月24日宣布“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但两周后即面临陆战一师史上最长的撤退,解密的美国务院文件显示,当麦克阿瑟建议使用原子弹时,英法等北约成员国立即表示反对,担心冲突升级。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倾泻的炮弹量相当于每秒落弹一发,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发明了“马蹄形坑道”,最深处达地下30米。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炮兵首次形成火力优势,仅用20分钟就摧毁了敌军前沿工事。 西点军校的战史课程将长津湖战役列为“极限环境作战”的典型案例,多位美军指挥官在战后报告中提到,中国军队的迂回包抄往往出现在“地图上不可能通行的区域”。 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真理,地缘政治中,安全从来不是他人的馈赠,当年前线的将士们用生命证明,捍卫和平需要实实在在的实力与勇气,他们的经历提醒着我们,国际秩序永远尊重那些有能力维护自身安全的国家。 网友们感慨万千: “零下40度穿着单薄棉衣作战,冻掉手指还在冲锋,现在年轻人冬天出门都要羽绒服加暖宝宝,真的难以想象先辈是怎么挺过来的。” “日本人的评价太天真了,看看当时美军轰炸丹东的史料就知道,战火已经烧到国境线了。这仗不打不行,毛主席决策英明!” “美军陆战一师可是打过太平洋战争的精锐,结果被我们包了饺子,这场仗打完,西方列强才真正把新中国当对手看。” “最震撼的是冻成冰雕的志愿军连队,至死保持战斗姿态。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被打败?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叫'最可爱的人'。” “杜鲁门比麦克阿瑟清醒,知道用原子弹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志愿军硬是用血肉之躯把美军逼到谈判桌上,太解气了!” “听说美国西点军校现在还在研究上甘岭战役,他们始终想不通为什么坑道工事炸不垮,其实真正炸不垮的是中国军人的意志。” 看完这些真实历史,您认为在装备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志愿军能够战胜美军最强部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蔡正元说的这段历史是对的。二战时,日本人在台征兵打中国,日本人以为只有几千人报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