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围非常的诡异!在我们实施西方世界口中所谓迄今为止最严格出口管制措施之后,一个非常让人感到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其一是,美国方面虽然非常的愤怒,但是美国竟然没有宣布任何立刻生效的反制措施,特朗普还表示愿意跟我们谈,这太不同寻常。其二是,除了美国公开表示没有实质性反制措施的不满外,那些西方国家现在竟然都一声不吭。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自2018年起便围绕高科技领域反复拉锯。中国作为稀土资源大国,掌控全球近70%的开采和90%以上的加工环节,这些元素支撑着从电动汽车电池到精密导弹的核心部件。2024年,美国持续升级芯片出口禁令,中国则以稀土许可审查作为对等回应。四月,中国首次针对七种中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限制,直接影响美国国防和半导体产业。进入2025年10月,新规扩展至五种新增元素,并要求涉及加工技术的出口企业提交详细审批。这项措施被西方媒体称为“迄今最严出口管制”,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链自主。全球企业瞬间警觉,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9%,美国进口依赖度高达70%。这份管制并非突发,而是长期摩擦的积累,凸显资源不对称的现实。 面对华盛顿的层层壁垒,北京选择精准出击,避免全面对抗,却精准卡住对方痛点。 管制落地后,美国反应强烈却出奇克制。特朗普迅速发声,称此举破坏贸易平衡,并威胁加征100%关税,但生效日期定在11月1日,留出缓冲期。这不同于以往即时反制的模式,显示出华盛顿的顾虑。白宫声明表达不满,却强调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特朗普甚至重申愿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国会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直指这是“经济宣战”,但法案推进缓慢,仅停留在听证层面。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指出,中国握有足够筹码,不仅针对美国,还波及全球供应链。美国超过80%的精炼稀土依赖中国进口,短期内难以替代。F-35战机和AI芯片生产已现库存警报,企业如苹果和波音紧急评估备用方案。这种愤怒却无即时行动的矛盾,暴露了美方在资源链上的脆弱。为什么不直接回击?或许是因为深知全面升级的代价,远超短期收益。 这份克制,表面是谈判姿态,实则反映出战略权衡。 更诡异的是,其他西方国家的集体沉默。欧洲、日本和韩国作为美国盟友,本该齐声谴责,却选择低调评估影响。欧盟委员会内部报告显示,稀土管制将冲击汽车和风电产业,德国宝马等企业已启动本土提炼项目,但对外仅发简短通报,无公开批评。东京贸易省权衡半导体依赖,韩国产业部模拟供应链中断场景,却均未表态。全球商会抱怨许可证积压,但政府层面保持安静。这种“一声不吭”的姿态,与以往贸易战中盟友的跟进形成鲜明对比。原因显而易见:这些国家同样深陷中国稀土网,2024年欧洲从中国进口稀土占比超60%。跳出来反对,可能招致针对性打击,北京对美国都敢出手,对中小盟友自然更无顾忌。这份沉默不是中立,而是自保的本能,凸显多边贸易中的现实主义。 西方阵营的裂痕,就此在资源压力下悄然显现。 这份诡异氛围的深层逻辑,源于稀土在全球经济中的杠杆作用。中国不只是供应商,更是产业链主导者。管制扩展到技术出口,意味着任何含中国稀土的产品,哪怕仅占0.1%,也需审批。这直接掐住美国军工和民用高科技的脖子,彭博社分析称,北京还同时限制锂离子电池和人造钻石出口,进一步扩大影响。华盛顿虽扬言回流产业,但本土稀土开发成本高企,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矿场虽增产,却加工环节仍绕不开中国。2024年,美国稀土进口从中国下降17%,但精炼依赖未减。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虽响亮,却面临国内企业反弹,波音等巨头游说国会缓行。其他国家更不愿趟浑水,欧洲正推动“关键原材料法案”,日本加速澳洲合作,但这些努力需数年见效。短期内,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让各方投鼠忌器。 这种不对称博弈,考验着西方的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