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拍摄于1902年秋北京的照片,在正午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段极具时代烙印的特殊谋生图景。画面里,一名妇人在门前的地面上,将三枚无下颌的头骨整齐排列,白森森的骨面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她却神态平和,仿佛眼前不是骸骨,而是待晒的衣物、待晾的粮食。 这一幕被旅居北京的外国摄影师偶然捕捉,追问后才揭开背后的史实:妇人是京城劊子手的妻子。清末死刑仍以斩首为主要方式,按《大清律例》,无人认领的死囚首级本需交由官府处置,但在乱世中,这条规矩逐渐松动。而 1902 年的北京,随着西医教育的初步发展(如1901年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馆,1903年北洋军医学堂正式办学),解剖教具成为稀缺品;同时,新式画馆为精进人体结构绘画,也需真实骨骼参考;甚至民间拳师为研究人体要害,也会寻觅洁净骸骨 —— 多重需求下,“处理净骨” 成了刽子手家庭的隐秘生计。
晚清时期北京菜市口,斩首示众的真实场景,画面中一名刽子手紧握大刀,正对着犯人迅速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