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石破茂以为自己辞职,高市早苗就顺理成章的接班了,然后他就可以甩掉包袱了。 石破茂心里门儿清,自己当首相那阵子,自民党刚从“政治黑金”的泥坑里爬出来半只脚,急需要一个能稳住局面又能攒点名声的人撑场面,他就顺水推舟接了这活儿,心里早把退路铺好了。 战后80周年这个节点是他早就瞄准的机会,知道直接谈战争责任肯定要跟右翼闹掰,索性玩了个“曲线救国”,发表了篇6000字的“个人见解”,绕开“侵略”“道歉”这些刺头词,专从战前政治体制缺陷说起,一会儿讲议会失能,一会儿说军事统制失灵,表面上是继承历代首相的历史立场,实则把历史反思引到制度层面,既没让右翼抓住猛攻的把柄,又给外界留下个“理性保守派”的温和印象,这步棋走得确实够滑。 选高市早苗接班更是他算盘里的关键一环,俩人早就是自民党里的老搭档,高市当年两次参选总裁失败,后来靠安倍的支持才站稳脚跟,一直被视作安倍路线的继承人,跟石破茂的政治诉求能搭得上。 石破茂心里打得好主意,自己借着谈话的热度急流勇退,把总裁位子交给这位“老伙计”,既显得班子交接平稳,又能让高市在幕后帮自己盯着政局,自己就能彻底从首相的繁杂事务里抽身,落个功成身退的美名。 他大概没少在私下盘算,觉得高市只要照着安倍的老路走,再稍微延续点自己的温和调子,怎么也能稳住局面,毕竟自民党再怎么内斗,基本盘还在那儿。 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高市早苗刚接过总裁印把子,就把一手不算烂的牌抡得稀碎,活脱脱把稳当的接班戏唱成了翻车现场。 高市刚当选那阵儿其实开局不算差,靠着“自民党首位女性总裁”的新鲜劲儿,共同社民调显示支持率一度冲到66%,可这热度连一个星期都没撑住,就开始断崖式下跌。 她上任没几天就急着去参拜靖国神社,这下不光周边国家警觉,日本国内53.6%的民众都觉得日中关系要恶化,年轻人和女性群体更不买账,他们盯着的是超260%的GDP债务率和仅0.8%的季度经济增长,没人愿意看她搞军事扩张那一套。 更要命的是她把盟友关系搞崩了。 自民党在众参两院本来就是少数党,全靠公明党撑着才勉强维持多数,石破茂在任时俩党虽有摩擦但还能凑活,高市倒好,刚上台就因为鹰派作风把公明党惹毛了,党内直接开始讨论要不要退出执政联盟。 要知道自民党加公明党才215席,离众议院过半数还差18席,没了公明党这个靠山,高市连10月15日的首相指名选举都悬,这波操作简直是主动拆自己的台。 内政上更是一团糟,她本想靠“延续安倍路线”拉票,可安倍经济学早就救不了现在的日本经济,制造业持续收缩,民生问题一堆,她却一门心思在人事安排上内耗。 参选时许诺的内阁改组雷声大雨点小,既没拉拢到小泉进次郎这些对手派系的人,又没能稳住自家阵营,反而因为性别问题被党内那帮老派男性政客掣肘,政策刚冒个头就被派系斗争压下去。 石破茂当初怕跟右翼冲突才绕着走,高市倒好,直接跟右翼绑死,公开说“战后70年谈话已是最佳版本”,把石破茂精心铺垫的“理性”形象搅得稀碎,等于直接否定了老搭档的政治遗产。 外交上的短板更是暴露无遗。 她天天喊着要深化日美同盟,可自己英语不行,连跟特朗普建立私人关系都难——当年安倍就是靠这手稳住的日美关系,石破茂没做到,她更没戏。 有专家都看得明白,她就算想对美国硬气点,也架不住自民党内外的压力,最后还得妥协,可现在连妥协的资本都快没了。 石破茂当初以为交出去的是个能守成的摊子,没想到高市硬是把“守城”玩成了“拆墙”,支持率一路跌到垫底,党内要求换人的声音都冒出来了。 这事儿说穿了就是石破茂太迷信自己的算计,以为选个老搭档就能高枕无忧,却忘了高市根本没有平衡各方的能力。 他想靠制度反思留名,高市偏要靠右翼立场刷存在感;他想稳住联盟,高市偏要把盟友推走;他想退到幕后享清福,高市偏要把局面搅乱让他没法安心。 现在好了,石破茂的“理性保守派”名声没保住,还得看着自己选的接班人把政坛搞得鸡飞狗跳,这算盘算是彻底打空了。
苏联为什么没斗过美国?说到底,苏联不是单纯败给了美国,实际上,苏联的失败,很大
【6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