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仓临死前给好友段翔九留下了一句遗言:“永康街13巷七号段翔九兄鉴:弟已被判死

纸上点将 2025-10-14 19:44:26

陈宝仓临死前给好友段翔九留下了一句遗言:“永康街13巷七号段翔九兄鉴:弟已被判死刑,请转知家属,死后即用火葬。陈宝仓绝笔六月十日。”1950年6月10日那天,陈宝仓、吴石、朱枫、聂曦四人从容赴死! 陈宝仓生于1900年河北遵化一个古玩世家,早年求学天津南开中学,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1924年毕业后,他投身北洋军阀部队,历经军阀混战,逐步积累军旅资历。抗日战争爆发,他转入国民党系统,担任武汉分校教育科长,参与淞沪会战和武汉保卫战,升至中将军衔。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任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负责后勤保障,接触军政高层。1948年春,在香港期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地下组织,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负责人接触,表达愿为祖国统一赴台工作的决心。1948年底,调任国防部中将高参,携眷属迁往台湾。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陈宝仓受中共华南局和民革中央派遣,赴台开展地下统战和情报工作。他协助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负责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利用高参身份获取驻军部署、港口建设和沿海防御情报。这些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递回大陆,支持解放事业。陈宝仓表面维持国民党军官生活,实际联络朱枫和聂曦等同志,形成情报网络。朱枫作为中共华东局特派员,负责联络工作;聂曦任吴石副官,提供内部信息;吴石则统筹策反行动。四人分工明确,情报内容包括部队番号、武器库存和船只调动,累计传递数百份文件。 1950年2月,国民党保密局逮捕叛徒蔡孝乾,从其口中获知线索,突袭吴石住所,搜出陈宝仓手写情报草稿。四人相继落网,陈宝仓被捕时身份初未暴露,后在吴石住所搜查中确认。国民党当局以“通匪”罪名审判,吴石作为主犯受审最严,陈宝仓因中将身份被隔离审讯。审判过程持续数月,四人拒绝供出其他联络人。6月,法院宣判死刑,执行日期定为6月10日下午。狱中,陈宝仓得知判决后,写下绝笔信给好友段翔九,信中地址精确到巷弄,仅要求转告家属并火葬遗体,避免拖累他人。 6月10日,四人被押赴台北马场町刑场执行枪决。国民党当局在白色恐怖高峰期,对涉嫌人员清查严苛,刑场周边戒备森严。枪决后,遗体暂存宪兵司令部,盛夏高温加速腐烂,无人认领多被草草处置。陈宝仓妻子师文通已于1949年底携子女赴香港避难,她通过渠道获知丈夫就义消息,立即写信给台北两位普通友人,一位教师,一位商人,请求领回遗体火化后运港。两位友人明知风险,仍于次日前往宪兵部申请,凭证件获准进入堆尸区。 两位友人抵达火化场时,遗体已肿胀变形,他们逐一辨认军牌和特征,确认陈宝仓尸体后,用布包裹运出。火化过程在台北郊区进行,骨灰冷却后装入铁盒,封口严实。国民党当局虽监视全程,但未进一步阻拦。骨灰盒由友人转交陈宝仓三女儿陈禹方在台北的同学殷晓霞,她时年19岁,正准备赴沪考大学。师文通选择殷晓霞,是因为她即将途经香港,且可靠。殷晓霞接手后,将骨灰藏于行李,7月1日登船南下,但船近香港口岸时,检查站要求入港证,她无证无法下船。 殷晓霞为完成托付,弃置所有行李,将骨灰罐用布条紧缚胸前,从船舷跃入海中,潜泳上岸。海水浸湿骨灰,罐身斑驳,她绕小路抵达香港,交给师文通。师文通接过后,整理手续,经由香港转运大陆。途中需过海关,她出示文件,顺利放行。骨灰坛固定于船舱,历经海路陆运,于1952年抵达北京。中共中央追认陈宝仓为革命烈士,骨灰安葬八宝山革命公墓。李济深亲自主持公祭,宣读祭文,强调其牺牲重于泰山,永为人民铭记。

0 阅读:3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