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港口费72小时大反转,美国港口收费迎来中国反制! 咱们先把这事的来龙去脉捋清楚,这可不是简单的收费吵架,背后全是大国之间的博弈。10 月 14 号是美国对中国航运动手的日子,特朗普政府之前放话,要对所有中国建造、运营或者拥有的船舶,还有一部分外国汽车运输船,额外收一笔 “港口服务费”。 可谁都没料到,中国这边早有准备,反手就出了一套反击方案,其实早在 10 月 10 号,中国交通运输部就已经放出消息,同样定在 10 月 14 号,也就是美国新规生效的当天,咱们也要对美国船舶按航次收港口费。 中国这次反制首先把法律依据做得特别足,直接援引了《国际海运条例》和 WTO 的相关条款,让美国挑不出理来,完全是在规则框架内办事。 而且还专门设了个 “25% 股权穿透” 的说法,啥意思呢?即便部分船只悬挂的并非美国国旗,然而只要美国资本实现实际控股,且控股比例逾 25%,那么这些船只依旧需缴纳此笔款项。 费率方面也藏着门道,不是一下子涨到顶,而是分阶段递增。这既保持了对美国的压力,又没把路堵死,留了谈判的空间,避免最后闹到两败俱伤的地步。 上海航运交易所专门算过一笔账,就拿一艘 5 万吨的集装箱船来说,到 2025 年的时候,单航次的成本就得增加 200 万,到 2028 年更是直接飙到 560 万,这相当于航次成本的 12% 到 15%。 这笔钱要么是航运公司自己扛,要么就得转嫁给货主,最后还是得美国消费者买单。更关键的是,这可能会让全球供应链出现 “绕道走” 的情况。 现在已经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有些船舶可能会改挂利比里亚这些 “方便旗”,想办法规避美资身份;要知道,美国 90% 的外贸都得靠海运,而中国手里握着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的七个,这就是咱们的底气。 而且中国这次还把费率调整的节点,跟美国大选、WTO 的审议周期绑在了一起,看得特别长远。根据国际航运协会的报告,现在中美港口之间的船舶流量已经降了 12%,运输成本涨了 8%,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正在经受考验。 之前美国总想着搞单边措施,想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可这次中国用规则反制规则,不光没落下把柄,还展现出了从 “规则适应者” 向 “规则塑造者” 转变的能力。 比如那个 25% 股权穿透条款,就突破了传统只看船舶国籍的限制,拓展了反制的维度;跟 WTO 规则衔接,也让更多国家看到中国是在多边框架内办事,不是像美国那样搞单边主义。 从长远视角审视,倘若美国依旧推行此类单边措施,极有可能致使整个航运模式出现根本性变革,给全球航运格局带来难以预估的深远影响。 比如船舶的更替周期可能会缩短,大家都想换更灵活的船;中转港的布局也会调整,像东南亚、日韩的一些港口可能会因此受益;甚至还有可能加速数字货币在运费结算中的应用,就是为了避开美元结算可能带来的风险。 所以中国接下来也得构建更完善的应对体系,操作层面要优化航线网络和船队结构,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它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是好欺负的,也让那些想靠单边措施打压别人的国家明白,现在的国际经贸格局早就变了,想单打独斗行不通,只有遵守规则、平等协商,才能实现共赢。 最后再总结两句,这场 72 小时的反转,不光是中国反制的胜利,更体现了咱们在国际博弈中的智慧和底气。未来不管遇到多少挑战,只要咱们坚持用规则维护自身权益,主动参与规则制定,就一定能在全球贸易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为咱们的企业和外贸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信源:证券时报——刚刚!中方出手: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