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中美互相征收港口费,是中国在吃亏,因为美国几乎不造船,而中国的造船量却很大,但事实上,中美对制裁船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中美贸易战从关税战打到海运领域,2025年10月14日,美国正式启动对中国船舶的港口费征收计划。这项措施源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301调查,针对中国在造船和海事领域的所谓不公平竞争。起初,美国计划对进入其港口的中国建造或运营船舶收取每净吨50美元费用,并逐步加码到2028年的140美元。 这一步棋直指中国船厂的全球主导地位,因为中国2025年前八个月造船订单吨位占比高达53%,远超美国的不足1%。美国本土船厂订单稀少,依赖进口船只,这让港口费看似能有效抬高中国船舶成本,间接扶持本国产业。但实施细节显示,美国标准主要锁定船体产地和注册地,只针对明确的中国制造或中国公司运营的船舶征收。 这种狭窄定义让许多国际船队得以绕开,实际影响有限于少数中国籍货轮。 中国反制措施紧随其后,同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对美国关联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初始阶段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自2026年4月起升至640元,2027年进一步加到800元。 与美国类似,这也是对等回应,但中国在界定“美国船舶”时采用更宽泛的审查框架。不限于船体来源,而是深入航运企业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层构成。只要美国资本持股达25%或董事会包括美国公民,该船进入中国港口即需缴费。 这一标准直接扩大打击面,从寥寥美国本土船只扩展到全球多家航运巨头。中国港口吞吐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国际货轮进出频率极高,这种穿透式认定让额外费用迅速累积成巨额负担。 标准差异是这场博弈的核心。美国措施聚焦产地标签,受益于其船厂弱势,本土企业几乎不受波及。相反,中国审查股权和高管,击中美国资本的全球渗透。许多国际航运公司如马士基、达飞和MSC,股东中美国基金持股比例高企,董事会常有美国籍高管。这些公司全球化运营离不开美国金融资源,2025年预计额外支出可达32亿美元。 中国这一招巧妙利用商业规则,将美国优势转为压力点。表面上对等,实则中国掌控更多港口资源,货物流向难以绕开上海或宁波等枢纽。 这种不对称执行放大中国反制的效果。美国费率虽逐步上调,但覆盖船只数量有限,仅中国建造船舶首当其冲。全球船队中,中国产船占比虽大,却多为国际公司运营,美国标准难及深层所有权。中国则通过股权门槛,捕捉到那些表面中立的船队。举例来说,一艘法国注册的油轮,若有华尔街基金注资超标,即被纳入收费名单。 这让航运企业面临两难:继续依赖美国资本,还是调整结构降低成本?短期内,利润率下滑明显,长远看,可能重塑全球资金流向。 贸易战升级到海运,影响超出双边范畴。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中美港口,额外费用推高物流成本,最终传导到消费者。2025年节日玩具和原油运输已现端倪,航运股价格波动加剧。 美国本意振兴本土船厂,却因标准局限,难以实现预期。相反,中国措施倒逼企业“去美国化”,如减少美国高管或稀释股权。这不只增加运营复杂性,还可能改变董事会组成,削弱美国在国际航运的话语权。
银行股一旦反转,哪些银行将率先获得超额收益?
【3点赞】
Sexy-Fella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