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说得太戳心了:在你最能赚钱的时候,一定要拼了命地存钱,这根本不是抠门,是

史叔温情 2025-10-15 20:06:54

人民日报说得太戳心了:在你最能赚钱的时候,一定要拼了命地存钱,这根本不是抠门,是给人生留条后路!   “你永远不知道,压垮中年人的那根稻草什么时候出现。”老李(化名)原本在写字楼里拥有独立办公室。作为一家外资公司的市场总监,他月入至少五万,出入的很多都是五星级酒店,可以说是朋友圈里让人羡慕的成功典范。可公司突然宣布裁员,四十岁的老李是第一个收到通知的。   被裁那天,他开车在市中心转了三圈,却不敢回家告诉妻子孩子。最后停在路边,算了笔账:车贷、房贷、孩子的学费,加上各种信用卡账单。他发现自己这个月入五万的‘成功人士’,账户里的活期存款,竟然不够支撑全家三个月。   不少人都说,他们80后这代人,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末班车。导致很多人像老李一样,在三十岁前后迎来了收入的飞速上升。从月薪五千到五万,可能只用了三五年。   “我总觉得,以我的能力,就算离开这家公司,也能马上找到下家。”老李坦言,“所以那些年,我过着与收入完全匹配、甚至略有超标的生活:豪华大房子、孩子上私立学校、每年两次国外度假、妻子全职在家。”   耽误事,心理学有个概念叫“现状偏见”:人们倾向于认为现状会持续下去,即使有证据表明情况可能会改变。所以,在高收入时期,人们很容易把“时代红利”错当成“个人能力”,把“周期景气”误解为“常态发展”。   好在,老李是幸运的。被裁员后,他靠着前几年无意中存下的二十万应急金,撑过了最艰难的六个月。这期间,他拒绝了几个不合适的工作机会,最终等到了一个真正适合的岗位,虽然薪水只有之前的一半,但发展前景不错。   “那二十万,是我当时一时冲动想换车时,硬生生拦下自己的。”老李说,“当时觉得委屈,现在想想,那笔钱给了我最宝贵的选择权。”   没有那笔存款,他可能就要接受一个通勤三小时、毫无前景的工作;没有那笔存款,他可能要在面试时因为急于求成而压低身价;没有那笔存款,家庭的正常生活可能瞬间崩塌。   可见,存钱的本质是在存储未来的选择权。每一笔被存下来的钱,都是你在对未来的自己说:“当变故来临时,你可以有尊严地说不。”   现如今,社会上总是充斥着各种鼓励消费的声音:“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你要学会善待自己”“生活已经这么难了,为什么不让自己过得好一点”。   这些观点单独看都没错,但它们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了一时的快感:最新款的手机、名牌包包、时不时的旅行。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在抵触存钱,认为存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这其实是个误解。存钱不是让你变成守财奴,而是帮你建立更健康的财务观。当你开始有意识地存钱,你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哪些消费真正带来了幸福感,哪些只是冲动下的浪费。   就像老李现在全家的每月开支,不到从前的一半,但他觉得生活反而更真实了:“以前在高级餐厅吃饭,主要是为了显摆、为了拍照发朋友圈。现在在家做饭,一家人边吃边聊,反而更温馨。”   所以,存钱只是一种习惯,与收入多少无关。月入五千时养成的储蓄习惯,会让你在月入五万时受益无穷。反之,月入五千时如果就是月光族,月入五万时很可能还是月光族,因为人的消费欲望总会随着收入水涨船高。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165

猜你喜欢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