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微笑着前行 2025-10-16 09:26:56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美国飞行员天天纳闷,为啥中国拦他们飞机,总派歼11,不派更先进的歼20、歼16。 他们想不通,明明中国有歼20、歼16这些更先进的机型,为啥偏偏派这款"苏27改"出来?他们觉得歼11性能也就中等偏下,根本拿不出手。 其实解放军选装备从不看面子上好不好看。歼11能常年担此重任,靠的是俩硬邦邦的本事。这些本事不是纸面上的参数,是实实在在摔打出来的实战经验。 歼11的第一个硬本事,是成熟可靠的长时间滞空能力。伴飞拦截任务的核心需求并非空中格斗,而是要在指定空域对目标进行持续跟踪、监视与驱离,这就要求战机具备足够长的续航时间。歼11作为重型战斗机,机身内燃油储量远超轻型战机,无需外挂副油箱即可实现超过3小时的滞空时长,若配合空中加油,续航时间可进一步延长至6小时以上。这种续航能力能确保它从起飞后到返航前,全程覆盖目标飞机的飞行轨迹,避免因中途换班导致的监控空档,这是执行此类任务的基础条件。 相比之下,歼20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其设计重心在于隐蔽突防和超视距作战,机身内部需预留大量空间装载弹舱和隐身涂层,燃油携带量相对受限。虽然歼20也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但在日常伴飞任务中,频繁使用隐身战机不仅会增加维护成本,其隐身性能在非作战场景下也属于“过剩能力”,不符合解放军“任务适配”的装备使用原则。 歼11的第二个硬本事,是经过近三十年实战化训练打磨的战术适配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苏27技术并实现国产化以来,歼11系列已衍生出歼11B、歼11BS等多个型号,累计装备数量超过500架,是目前中国空军装备规模最大的重型战斗机之一。如此庞大的装备量,使其成为空军日常训练、巡逻任务的主力机型,几乎所有一线部队的飞行员都具备驾驶歼11执行复杂任务的经验。 在伴飞拦截场景中,飞行员需要与目标飞机保持安全且有效的距离,通过标准的无线电喊话、战术机动等方式传递驱离信号,这一过程对飞行员的操作熟练度和战机的操控响应要求极高。歼11的操控系统经过多代改进,已完全适配中国飞行员的操作习惯,其低速稳定性和机动灵活性在长期训练中得到充分验证,能确保飞行员在近距离接触中精准控制战机姿态,避免发生空中碰撞,这种经过实战化打磨的“默契”,是新机型短期内难以替代的。 美国飞行员觉得歼11“拿不出手”,本质上是陷入了“唯参数论”的误区,忽视了装备使用与任务需求的匹配逻辑。解放军的装备部署向来以“任务需求为导向”,而非单纯追求技术指标的先进。例如在南海、东海等空域的日常巡逻中,除了歼11,歼8II等看似“老旧”的机型也会根据任务特点定期出动,核心原因就是这些机型在特定任务场景下的性价比和适配性更高。 从历史发展来看,歼11系列的持续服役与改进,也反映了解放军装备发展的“梯次更新”策略。在歼20、歼16等新机型逐步列装的同时,歼11通过升级航电系统、雷达设备和武器挂载能力,仍能满足中远程制空、日常巡逻等任务需求,形成“高低搭配、新老互补”的装备体系。这种体系化的装备运用思路,既能确保尖端战力的战略威慑,又能通过成熟机型保障日常任务的高效执行,避免了因过度依赖新机型导致的资源浪费。 事实上,美军在日常任务中也会采取类似策略。例如在北美防空识别区拦截俄罗斯侦察机时,美军常用的机型是F-15、F-16等成熟机型,而非F-22、F-35等隐身战机,核心逻辑与解放军使用歼11一致——用最适配的装备完成任务,而非用最先进的装备“撑场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