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10月16日在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声明中明确表示,应结束对中国的支持,并将资源转向更需要发展的国家。 美国财长贝森特这份声明中提出终止对中国支持的言论,很快与中国近期升级的稀土出口管制形成了鲜明对照。 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从未脱离实际需求。 即便美国多次表达反对,世行仍在 2025 年 6 月前维持每年 10—15 亿美元的对华低息贷款计划。这些资金多用于绿色能源、乡村基础设施等领域,与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划形成互补。 美国虽为世行最大股东,对重大资本决策拥有否决权,但在具体国家的贷款项目上并无否决权,这使得贝森特的提议难以突破制度框架。 数据显示,世行对华贷款已从 2017 年的 24 亿美元逐步下降,这种调整本就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无需外部施压即可自然演进。 中国稀土管制的出台,则源于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的现实考量。 稀土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美国企业通过非法渠道从中国获取的光氧化锑就超过 3834 吨,走私手法层出不穷,有的将稀有金属灌入塑料模特胸腔伪装成装饰品,有的混入瓷砖胶分批出口。 2025 年 7 月启动的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专项行动中,广西等地侦办的案件里,单批截获的伪装稀土就达 300 吨,案值超 8000 万美元。 这些乱象让升级管制成为规范市场的必要举措。 两种举措的影响范围差异显著。 世界银行对华贷款占中国年度基建投资的比例不足 0.1%,即便完全终止,也不会影响相关领域的发展节奏。 中国自身的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早已成为发展的主力,2024 年绿色能源领域的民间投资就达 1.2 万亿元,远超世行贷款规模。 稀土管制则直接触及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中国在稀土深加工领域占据全球 70% 以上的产能,从冶炼到精密加工的全链条优势,让全球高科技产业难以找到替代来源。 美国企业生产的芯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都依赖合规渠道的中国稀土供应。 产业根基的厚度决定了举措的实际效力。 中国稀土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从矿山开采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体系,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70% 以上。 升级后的管制措施不仅覆盖中国产稀土物项,还包括使用中国技术的外国生产商,这是对国际通行的出口管制规则的合理借鉴。 反观贝森特提议的 “资源转向”,缺乏具体的产业承接方案。 那些被认为 “更需要发展的国家”,大多不具备配套的产业基础,贸然转移资源反而可能导致投资效益下降,这与世界银行的发展宗旨形成矛盾。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举措正推动全球秩序升级。 管制措施实施后,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建立稀土原产地追踪体系,强化供应链合规审查。企业的重心从 “抢配额、拼低价” 转向 “重研发、提质量”,市场竞争生态更加健康。 这种从 “供应者” 到 “秩序治理者” 的转变,为全球战略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样本。而贝森特的提议则因脱离产业链实际,尚未得到其他世行成员国的广泛响应,更多停留在表态层面。 两种举措的对比,本质是短期政治诉求与长期产业规律的碰撞。 世界银行的贷款合作本就随着国家发展阶段动态调整,外部施压难以改变这一进程。 稀土管制则顺应了全球产业链合规化的趋势,其影响力源于产业实力而非强制手段。 在这样的格局下,尊重市场规律、维护产业链稳定,才是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也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不许卖给中国,含有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就不许卖给美国!中
【16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