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加沙战争结束了,人质放了、囚犯换了、人道援来了,看似皆大欢喜。但实际上,一个针对东大的布局才刚刚开始。 加沙这边刚停火,人质回来了,囚犯也换了,人道主义援助的物资车终于能开进去,电视上都是双方民众庆祝的画面,咋看都像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要是你真觉得这事就这么完了,那可太天真了 —— 这场仗表面是巴以冲突,背地里藏着个更大的局,而且这局才刚摆开,目标直指东大。 先倒回去想,这场仗到底为啥打?大家都知道 2023 年 10 月 7 号哈马斯突袭以色列,说是民族矛盾闹的。但你细琢磨就会发现,民族矛盾顶多是个导火索,真正的根儿在能源 —— 是有人盯着加沙底下那片油气田,眼馋得不行。 以色列打一开始就占着优势,可他们不光是打哈马斯,还一个劲儿炸加沙的水厂、电厂、医院,把基础设施全毁了,就逼着加沙人往南边挪。 你肯定纳闷,为啥非得去南边?西边是海,北边是以色列本土,难不成是随便选的?根本不是。这背后是巴勒斯坦、以色列、俄罗斯、欧洲四方在掰手腕,比的就是谁能攥住能源的命门。 1995 年,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握手和谈,签了《奥斯陆二号协议》,里面明明白白写着,巴勒斯坦能管加沙西岸 20 海里的海域。 当时谁都以为这是加沙和平的开始,没成想四年后,这片海就给巴勒斯坦惹了大麻烦。1999 年,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加沙海岸 17 到 21 海里的地方,查出个超大油气田 —— 加沙海洋油田,储量足足 1 万亿立方英尺。 按协议,这油田该是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当时都盘算好了,用这钱建学校、修医院,把加沙从难民营改成好日子。 可梦想还没焐热,2001 年以色列换了总理,阿里尔・沙龙一上台就把协议撕了。理由听着挺唬人,说要是油田给巴勒斯坦,哈马斯会拿卖气的钱买火箭弹。 这就跟你邻居看你家有块好地,没理由就抢过去,还说怕你用这块地种的粮食喂 “坏人”,反过来把你赶出门,连自家地都不让你碰。 从那以后,以色列就没给过巴勒斯坦开发油气的机会,巴勒斯坦看着自家海里上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只能干着急,啥也做不了。 更让人不齿的是,联合国后来出了份报告,说加沙战争刚打三周,以色列就给六家公司发了 12 个许可证,让他们去加沙海岸探天然气。你说这离谱不? 人家的海、人家的油田,到头来自己说了不算,这哪是和平,就是明着抢。老祖宗早说过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从那油田被发现的那天起,巴勒斯坦就没了 “好日子” 的可能。 为啥巴勒斯坦到现在都建不了国?很简单,一旦建国,油田的归属就有了主权背书,以色列再想抢就没那么容易了。 以色列盯着这油田,可不光是为了点天然气,他们有更大的野心 —— 想当中东的能源枢纽,甚至在全球能源格局里插一脚。 你看俄乌冲突后,欧洲不敢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急着找新的供应方,以色列就瞅准了这个机会,搞了个 “印度 - 中东 - 欧洲走廊”,简称 IMEC。 这走廊可不是简单的路,是条横跨欧亚的铁路加航运线,铁路从印度孟买一直通到法国马赛,海运还能绕开苏伊士运河,直接到欧洲。 而加沙,刚好卡在 IMEC 走廊的关键位置。以色列想完全控制这条走廊,就得把加沙周边的土地和资源都攥在手里,那片油气田自然是重中之重。 把加沙人赶到南边,北边就能安安稳稳地划入走廊,没人碍事。更巧的是,东大也有个项目跟 IMEC 的路线重合了,这就不是简单的能源争夺,成了两大势力在区域影响力上的较量。 加沙一开打,中东国家的立场也变了。沙特、阿联酋这些传统石油大国,以前跟东大是重要的能源伙伴,现在却开始往 IMEC 那边靠,抢着签协议、铺管线、建数据中心。 所以加沙停火根本不是结束,是中东乃至全球能源格局变天的开始。以色列现在能明着开发那片油气田了,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也开始跟美国、以色列凑一起,围绕能源、基建、贸易搞新的联盟。 IMEC 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以色列的战略布局,更是美国串联印太战略与中东政策的关键纽带。美国妄图借助以色列的技术,以及沙特、阿联酋的优越地理位置达成其目的。 想想看,以前能源就是个商品,现在成了能拿捏人的武器。加沙的硝烟散了,但更大的博弈才刚开始。 我们普通人看着新闻里的停火协议,可能觉得冲突结束就好,可背后这些能源、战略的较量,早晚会影响到全球的经济、民生。别被表面的 “皆大欢喜” 骗了,这盘棋,还得慢慢看。 说到底,不管是 IMEC 还是其他能源计划,最终都该服务于人的好日子,而不是成为争夺势力的工具。 加沙的老百姓想要的是安稳的家、能上学的孩子、能看病的医院,不是成为棋盘上的棋子。希望未来这些博弈能少点硝烟,多为普通人想想,毕竟和平才是最珍贵的 “能源”。 (主要信源:央视新闻——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称“加沙战争已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