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是个坑,还要继续往坑里填,只能说,国资救万科肯定有迫不得已的原因。老姚拿了300多亿笑着走人,完美避坑,多亏了老辛啊,他现在必须去给老辛探个监,送些好吃的。 这段让人唏嘘的话,背后藏着近十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最曲折的企业故事之一。时间拉回2015年,彼时宝能系的姚振华带着资本野心,通过“杠杆收购”疯狂增持万科股票,最高时持股比例达24.26%,一度逼近控股股东位置,这场“宝万之争”也成为当年资本市场的焦点。 面对来势汹汹的宝能,万科管理层明确拒绝,最终在2017年引入深圳地铁——这家国资背景的企业以每股18.8元的价格受让股权,最终持股29.38%,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这场股权争夺战才算尘埃落定。当时不少人觉得,深圳地铁的入场是万科的“白马骑士”,能帮企业稳住局面,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另一段挣扎的开始。 深圳地铁入股后,对万科的“输血”从未停过。从2017年到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超500亿,既有直接的股权增资,也有通过项目合作注入的现金流。可即便如此,万科的处境依然艰难,2023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45%,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又同比下降18%,负债率仍高达83%。 反观当年离场的姚振华,2017年通过减持万科股票套现超300亿,轻松避开后续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周期;但好景不长,随着宝能系2021年爆发超2000亿的债务违约,姚振华也成了被执行人,2024年甚至传出其深圳总部大楼被拍卖的消息,从“资本大鳄”到“债务缠身”,不过短短几年。 更让人感慨的是辛杰,这位曾深度参与万科与深圳地铁合作项目的高管,2022年因涉嫌“挪用关联资金、违规决策”被立案调查,2024年案件进入庭审阶段。 据庭审信息显示,辛杰在负责万科某商业地产项目时,曾违规将超10亿元资金转入宝能系关联公司,这一行为不仅加剧了万科的资金压力,也为自己埋下了牢狱之灾的隐患。有网友在评论区直言:“姚振华赚走了钱,辛杰扛下了罪,最冤的还是掏腰包的国资和跟着万科的小股东。”这种观点获得了不少人认同,也引发了关于“资本责任与个体代价”的讨论。 其实,万科的境遇并非个例。202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不少房企陷入困境,国资入场救助成为常见模式。 比如2023年保利发展入股荣盛发展,同样是国资托底,但与万科不同的是,荣盛规模更小、债务问题更集中,救助后很快实现了部分项目复工。对比来看,深圳地铁对万科的救助更像是“保头部”的战略选择——万科作为行业龙头,其稳定与否关系到上下游无数产业链岗位,这或许就是国资“明知是坑还要填”的核心原因: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避免行业系统性风险。 不过,随着万科2024年经营数据持续承压,市场对国资是否会继续输血也出现分歧。有人认为,深圳地铁大概率会继续支持,毕竟已投入巨额资金,半途而废损失更大;也有人觉得,后续可能会调整策略,从“直接给钱”转向“盘活项目”,通过合作开发回收部分资金。但无论如何,万科的故事已经超越了一家企业的兴衰,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到“调整时代”的转型阵痛,也照出了资本、国资与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不同命运。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研究了一下郁亮和姚振华查了之后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万科的困局,早有答案!谁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