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拥有轨道交通的50多个城市里,成都不是修建时间最早的、也不是建设里程最多的,甚至客流强度也不是首位,但成都以最短的时间让地铁里程从0一路飙升700公里,一跃成为全国第4城,期间还接连创下多个纪录。 从2010年9月至2025年,狂飙15年的成都地铁,既以不断延展的线条重塑了城市肌理,也深度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万千市民的生活方式。 轨道上的成都,从0到“地铁第4城” 成都地铁无愧于中西部地区的轨道交通建设标杆。 2010年9月末,成都1号线正式运营,15年后,成都地铁已经开行10余条线路,运营里程超700公里,车站总数超过440座,稳稳居于全国第四。数据之外,是成都的速度,深圳首线开通至500公里里程用了16年,重庆首线开通至500公里用了18年,而成都只用了10年就完成了从100公里到500公里,用了15年完成从0到700公里。 要知道,成都修建地铁的地理条件属于相当糟糕的那一档,是顶着种种不利条件达成了全国轨道交通史上的高光时刻。 成都地铁的狂飙式发展其实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路线图,2016年3号线开通,米字骨架初现;2017年7号线环线运营,进入“井+环”时代;2024年资阳线开通,四川首条跨市域轨道线路完美打样;今年13号线投用后,龙泉驿将与主城区半小时直达。身处超大城市成都,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 与重庆的山地特色单轨、深圳的超高密度相比,成都把地铁的规模扩张与功能融合做到了一定高度,800米覆盖通勤比重为34%,仅低于上海。 “堵城”今何在? 2000多万人的成都,可能一时半会还不能完全摘掉“堵城”的标签,但有无地铁的成都,是两个概念。 温江居民对成都地铁带来的便利有着明确的感触。地铁4号线未开通前,主城区连通温江区的光华大道,公交车频次不多、人员拥挤,沿线楼盘入住率极低,4号线开通后,沿线楼盘和温江区部分楼盘价格和入住率双双飙升。 地铁4号线的开通还让成都特色的“野租儿”(野出租)在光华大道销声匿迹,未通地铁前,光华大道“野租儿”泛滥,10元-20一个人,从温江大学城、珠江国际拉到非遗、万家湾,赚得盆满钵满,还供不应求,早高峰时打野的都要靠抢,4号线全面投运后,恰逢网约车也兴起,兴盛一时的光华大道“野租儿”彻底消失——而这只是成都地铁通联主城区与二三圈层区域的缩影之一,类似的“地铁通、房价涨、商业旺”在多个区市县出现。跟着地铁线路买房,是当年不少成都置业刚需群体最朴素的辩证法。 通勤体验的巨大改变对习惯了安逸的成都人有多重要?2025年,成都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稳定在60%以上,地铁占比超过45%,成都依然是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一的城市,但成都人出行,早就没有了汽车依赖症。 有了地铁,城市“大饼”越摊越大的成都不会为职住平衡而犯愁,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用地难题。 西博城、天府机场离主城区的距离,被无数人吐槽,但有了地铁1号线沿线和18号线,地标建筑和国际交通枢纽的建设都被拉高了上限,缺点变成了优点。西博城是成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锚点,天府机场让成都成为全国少有的双机场城市,民航资源一再倾斜。 当然,成都地铁早高峰时的1号线和2号线部分区段,客流强度在全国城市里都赫赫有名,多个站点早晚高峰通行能力接近饱和,可见,成都的线网密度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 从客流到“客留”,成都的花样繁多 便捷属性拉满的地铁是成都大部分上班族的首选通勤方式。特别是作为成都地铁“老大哥”的1号线,承载了许多城南上班族的日日夜夜。 通行效率提升了,硬件服务跟上了,擅长城市经营的成都,也琢磨着把相关服务的经济价值放大了。 地铁线网的铺开,让成都的产业经济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文旅领域,成都轨道+文旅的模式在全国走在前列。每逢假期,成都地铁的重要站点日均客流量全员暴增,带动节点上的景区营业额普遍增长4成以上。假期里累计运送外地游客数以百万人次,将游人的停留时间拉伸至3-4天,过境游的格局由此改变。 TOD不是成都首创,但依然是成都将其玩出了新高度,庞大的客流增幅与可观的就地沉淀率,推动相关的轨道站点周边形成15分钟生活圈,连带着周边的房价也跟着受益。 更显硬核实力的是成都装备制造业,成都拥有涵盖研发、制造、维保的完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产业集聚度位居西部第一,以中车成都、中车长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携500余家上下游企业成为全国该领域的重要一极,还发挥了较好的产业协同效应,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凭借轨道串联,聚集相关企业近3000家,实现产值3000亿元,成为西部装备制造的核心增长极。 有了地铁,成都人搞“耍事”的能力再次升级 从单中心到都市圈,从开车去周边至少要1小时起步,到地铁只需几十分钟轻轻松松抵达,成都人的空间认知已经改变,成都人想搞点“耍事”的范围半径不断扩大。 随着地铁改变了东、西、南、北不同地点的距离感,也助力着新市民群体怀揣的“城市梦”,他们安家在地铁沿线,地铁成为日常步伐的延伸,载着他们驰骋于不同的空间,纵情悦享生活、工作的律动。 纷繁交织又便捷迅速的轨道交通线网,缘何跻身新的成都城市名片? 功能与颜值同在是重要因素。成都地铁的各大站点在功能上充分适配城市经济发展,在空间营造上则巧妙融入古老蓉城的文化况味。地铁站比公园还美,在出行路上顺便打个卡就成了不少乘客的出行福利。 有轨道赋能的成德眉资同城化按下了加速键,“成都上班、资阳居住”也不是不行。成德线、成眉线通车后,成都都市圈将是全国首个中心城市到全部副中心均通市域铁路的都市圈,已经足够大的成都,不需要再吞并周边小城,用轨道交通串联就能实现融通发展。 通勤时间缩短,生活宽度拉长,以轨道为笔,成都的交通脉络、经济版图与生活场景悉数更新。尽管还有诸多不足,但以“成都速度”呼啸而来的成都地铁,正在尽力让万千成都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狂飙15年,从0到“地铁第4城”,给成都带来了哪些改变?
数据读城
2025-10-16 23:20:43
0
阅读:125
u谷
成都修地铁的钱是哪里来的?四川省每年6000亿转移支付都到哪里去了,为啥四川省有12个城市已经死了,下一个被吸死的是哪一个
驯鹿的诺言 回复 10-17 12:37
卖地呀